【“针对性准备”完成,应对方案符合“技术严谨性”原则,同时规避对方隐藏陷阱。】
【奖励:“精密温度控制算法”;热膨胀测试数据准确率提升10%。】
第二天的验收现场,气氛紧张得像拉满的弓弦。瓦西里亲自操作测试仪器,他的助手拿着温度计,每隔五分钟报一次数据:“20.1c……19.9c……20.0c……”
林建军站在一旁,看着轧机平稳运行,显示屏上的热膨胀系数曲线始终围绕“11.2x10??\/c”小幅波动,完美得像是教科书上的范例。当最后一个数据出来时,连瓦西里的助手都忍不住低声赞叹:“太精确了,比我们工厂的测试还稳定。”
瓦西里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他盯着数据看了足足十分钟,最终还是在验收报告上签了字,只是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格外沉重:“林,你们的技术很出色,超出了我的预期。但轧机的润滑系统必须用苏联的‘10号润滑油’,这是规定。”
这是个无关痛痒的要求,林建军立刻点头:“可以,我们会按规定采购。”他心里清楚,瓦西里这是在找台阶下,保住最后一丝“专家权威”。
验收结束后,瓦西里却没立刻离开,反而提出要参观高锰钢履带板的生产车间。“林,我听说你们的履带板磨损量只有0.3?这不可能,我们的标准是0.5。”他的语气里带着难以置信的怀疑。
当看到磨损试验台上几乎完好的履带板,以及旁边的电子显微镜照片(马氏体组织均匀细密)时,瓦西里的眼睛里充满了震惊。他拿起一块样品,用手指反复摩挲着光滑的表面,突然对林建军说:“我要带一块样品回莫斯科,做成分分析,这太神奇了!”
“教授,这是我们的技术机密。”林建军礼貌地拒绝,“如果需要,可以通过官方渠道申请技术交流,我们很乐意分享经验。”
瓦西里的脸涨了涨,最终还是放下了样品,深深地看了林建军一眼:“你很优秀,林。但记住,冶金技术没有捷径,中国的工业之路,还很长。”
“我们知道,所以一直在努力。”林建军的语气平静却坚定,“感谢苏联的帮助,我们会在学习的基础上,走出自己的路。”
【叮!】
【“苏联专家验收”事件圆满完成,宿主通过技术实力赢得尊重,同时守住核心技术机密,获“中苏技术交流”优先参与权。】
【奖励发放:“苏联10润滑油国产化替代方案”;“轧机精度保持手册”;科技报国积分+300。】
送走瓦西里,厂长刘建国拍着林建军的肩膀,笑得合不拢嘴:“好小子,给咱们中国人长脸了!瓦西里在专列上跟我说,你的技术水平,比得上他们的高级工程师了!”
“是团队的功劳,离不开大家的配合。”林建军的目光望向窗外,新车间的烟囱正冒着滚滚浓烟,那是军工订单的生产信号。他知道,瓦西里的认可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技术壁垒等着突破,但他心里充满了信心。
回到家属区时,天色已暗。苏岚正在院里腌咸菜,看到他回来,擦了擦手:“听说苏联专家挺难缠的,顺利吗?”
“还行,按数据说话,他们挑不出毛病。”林建军拿起一块咸菜尝了尝,咸淡正好,“以后咱们的履带板,能用上自己的高锰钢了,不用再看别人脸色。”
苏岚的眼睛亮了起来:“那太好了!我今天去厂里,听人说你们的坦克履带板,连军区首长都夸了。”
“还得继续改进。”林建军望着星空,系统刚刚解锁的“铬钼合金钢深孔加工技术”正在脑海里清晰呈现,“下一步,我们要攻克炮管内膛的精密加工,让咱们的坦克炮,打得更准,更远。”
远处的工厂灯火通明,像一片闪烁的星海。林建军知道,与苏联专家的这场交锋,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尊严的博弈。在这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挺直腰杆,这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有力量。
四合院的是非早已被他抛在脑后,那里的算计与纠缠,在国家工业化的浪潮面前,不过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他的战场,在车间,在实验室,在每一个需要用技术实力证明中国力量的角落。
夜渐深,林建军坐在灯下,开始绘制“炮管内膛加工示意图”,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清脆而坚定,像在为一个民族的工业崛起,写下铿锵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