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六零辣妈:重生带娃奔小康 > 第151章 晚秋独自照顾两个孩子,管理作坊

第151章 晚秋独自照顾两个孩子,管理作坊(1 / 2)

初冬的风裹着碎雪沫子,在红旗生产大队的土坯墙上撞出簌簌声响,院门口那棵老槐树的枝桠光秃秃的,枝尖凝着层薄冰,像被冻住的银簪子,斜斜插在铅灰色的天幕上。沈廷舟离开的第十个清晨,林晚秋是被沈念溪的咿呀声惊醒的,小家伙裹着绣着小老虎的厚棉被,小拳头攥着被角,鼻尖冻得泛着粉,看见林晚秋睁眼,立刻伸着胳膊要抱,口水顺着嘴角淌到棉布里,洇出一小片湿痕。

林晚秋轻手轻脚地挪下炕,冰冷的地面透过千层底布鞋渗进脚心,让她瞬间清醒。她拢了拢洗得发蓝的棉袄,先走到灶台边,摸出灶膛里残留的火星,添上几根干玉米芯,火折子“呼”地一下燃起来,橘红色的火苗舔舐着黑黢黢的锅底,渐渐把灶房里的寒气驱散了些。往铁锅里舀水时,她瞥见水缸沿结着半指厚的冰,弯腰时腰间的玉佩轻轻硌了一下,指尖抚过那温润的玉面,心里踏实了几分——这是沈廷舟走前亲手帮她系上的,说玉能安神,可她知道,真正让她定心的,是玉佩里那方藏着粮食、药品和现代农具的空间,是她在这缺衣少食的年代里,最可靠的底气。

“妈妈,我来添柴。”沈念安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小家伙穿着鼓鼓囊囊的棉裤,踩着趿拉板蹭到灶边,冻得通红的小手熟练地往灶膛里塞玉米芯,“爸爸说烧火要留通风口,不然烟会呛着妈妈。”他仰着小脸,睫毛上还沾着没擦干净的眼屎,眼神却透着超越年龄的认真。

林晚秋鼻头一酸,伸手捂住儿子的小手呵气,温热的气息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慢些添,别烫着。”看着儿子懂事的模样,她想起沈廷舟临走前教念安喂鸡、记账的场景——那时沈廷舟蹲在鸡圈旁,手把手教儿子分辨母鸡是否要下蛋,阳光落在两人身上,暖得像层薄纱。如今沈廷舟不在,念安倒真成了家里的小男子汉,连给鸡添食都记得把玉米粒筛得干干净净,生怕混进石子。

转身从橱柜里拿出两个白面馒头,这是她从空间里取出来的,寻常日子舍不得吃,却要给孩子们补充营养。把馒头放进笼屉后,她又从瓦罐里舀出半勺白糖,用温水调成甜水倒进奶瓶,才走到炕边抱起沈念溪。小家伙立刻叼住奶嘴,小脑袋在她怀里蹭了蹭,一双圆溜溜的眼睛盯着灶房里的火光,咿呀地哼着不成调的曲子。

早饭刚摆上桌,院门口就传来刘大姐的声音,裹着厚头巾的身影撞开风雪闯进来,眉毛上沾着的雪沫子一进门就化成了水:“晚秋妹子,供销社的李同志差人捎信,说上次订的五十斤米糊今天要取,还问咱们新研发的红枣泥能不能先送十斤试试。”

林晚秋赶紧让刘大姐进屋烤火,把沈念溪放进摇篮里,又给刘大姐倒了杯热水:“红枣泥昨天刚做好,装在陶罐里封着呢,等会儿我跟周大哥一起送过去。对了,刘姐,作坊里的妇女们手还僵吗?要是冷,就多烧个煤炉,别冻着了。”

“不僵不僵,你给咱们做的棉手套厚实着呢!”刘大姐搓着手笑,目光落在沈念溪身上,忍不住伸手逗了逗小家伙的脸蛋,“溪溪这模样越来越俊了,瞧这大眼睛,跟廷舟兄弟一模一样。”说着又看向沈念安,“念安昨天还帮我家丫头补算术,那小账本记得比我还清楚,真是随了你,聪明!”

沈念安耳朵一红,扒拉着馒头小声说:“李小花的乘法表总背错,我教她用小石子摆,摆两次就会了。”林晚秋看着儿子害羞的样子,心里暖融融的——以前念安刚被她接回来时,还是个怕生的瘦小子,连说话都不敢大声,如今却能主动帮别人补习,这变化比什么都让她欣慰。

吃过早饭,沈念安背着洗得发白的书包去学堂,临走前特意把自己的小账本塞进林晚秋兜里:“妈妈,这是上周帮王奶奶喂鸡赚的五分钱,还有卖鸡蛋的两毛钱,我都记好了,等爸爸回来给他看。”林晚秋点点头,看着儿子踩着积雪的小身影消失在巷口,才和周大哥一起往作坊去。

作坊就在院西头的三间瓦房里,刚推开门,一股混合着米香、红枣甜和柴火暖的气息就扑面而来。几个妇女围在大木桌旁筛米粉,手里的竹筛子摇得“沙沙”响,见林晚秋进来,都笑着打招呼:“林掌柜的来啦!”

“大家手上的活还顺吗?”林晚秋走到原料堆前,抓起一把小米仔细查看——颗粒饱满,色泽金黄,是周大哥凌晨去公社粮站挑的好货。她凑近闻了闻,没有半点霉味,这才放下心来,“咱们做的是给娃吃的辅食,原料上半点不能马虎,哪怕是一粒坏米都要挑出来,知道吗?”

“知道!”妇女们齐声应道,手里的动作更认真了。林晚秋看着她们忙碌的身影,心里感激——沈廷舟走后,作坊全靠周大哥和刘大姐撑着,周大哥管着原料采购和运输,每天天不亮就去公社粮站排队;刘大姐带着妇女们做辅食,从筛粉到蒸煮,每一步都盯得仔细,若不是他们忠心,这摊子早乱了。

正查看着,周大哥突然凑过来,压低声音说:“晚秋妹子,昨天我去公社送米糊,听说赵建军最近总在作坊附近转悠,还跟人打听咱们的配方。”林晚秋的心猛地一沉——赵建军的爹之前因为贪赃被抓了,没了靠山的他本该老实些,没想到还惦记着作坊。她不动声色地说:“周大哥,以后他再问,你就说配方是我家祖传的,不外传。另外,你采购原料的时候多注意点,别让人在原料上动手脚。”

“我知道了。”周大哥点点头,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这是医院王医生订的南瓜糊订单,要三十斤,下月初取。王医生还说,要是咱们有新的辅食品种,医院也愿意试试。”林晚秋接过纸条,心里松了口气——医院和供销社是作坊的两大客户,只要这两个渠道稳住,作坊的收入就不愁。

中午时分,林晚秋正在给沈念溪喂奶,院门口传来沈老太的声音,比平时温和了不少:“晚秋,在家吗?”林晚秋有些意外——自从沈老太和张兰和好后,就没怎么来家里闹过,今天怎么突然来了?她把沈念溪交给刘大姐抱着,起身迎出去。

只见沈老太拄着拐杖站在院里,张兰跟在身后,手里还提着一篮子红薯:“妈,您怎么来了?”林晚秋语气平淡,没有热络,也没有冷淡。

“这不是看天气冷了,给孩子们送点红薯吗?”沈老太的语气缓和了许多,目光落在沈念溪身上,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小家伙的头,“溪溪都长这么大了,上次见还是个小不点呢。”张兰也跟着说:“晚秋,之前是我们不对,总跟你闹矛盾,以后咱们都是一家人,互相帮衬着。”

林晚秋心里清楚,她们态度转变,一是因为赵建军没了靠山,她们没了可倚仗的人;二是因为作坊生意越来越好,想从她这儿沾点好处。但她也没戳破,只是笑着说:“谢谢妈和大嫂,快进屋暖和暖和。”

进屋后,沈老太坐了一会儿,才吞吞吐吐地说:“晚秋,我听说作坊最近挺忙的,你一个人带两个孩子也辛苦,不然让张兰来作坊帮忙吧?她在家也没什么事,还能给你搭把手。”林晚秋心里冷笑,面上却不动声色:“妈,作坊里的人手够了,而且做辅食需要细心,张兰嫂子性子急,怕是不太合适。不过要是嫂子愿意,以后可以帮着给作坊送送东西,我给嫂子算工钱。”

沈老太和张兰对视一眼,张兰立刻笑着说:“愿意愿意,送东西我能行!”沈老太也满意地点点头,又坐了会儿才离开。看着她们的背影,刘大姐忍不住说:“晚秋妹子,你怎么还让张兰来帮忙?她以前可没少欺负你。”

“放心吧,我有分寸。”林晚秋笑着说,“让她送东西,既不让她接触配方,也能让她有点事做,省得总琢磨着找事。而且沈老太现在态度缓和了,咱们也别把关系闹得太僵,毕竟是廷舟的家人。”

傍晚,沈念安放学回来,刚进门就递上一张纸条:“妈妈,李小花说她妈妈看到赵建军今天去了咱们作坊后面的仓库,好像在偷偷看什么。”林晚秋接过纸条,指尖微微发凉——赵建军果然没放弃,竟然盯上了仓库。她摸了摸沈念安的头:“念安做得好,以后再有这种事,记得及时告诉妈妈。”

晚饭过后,林晚秋哄睡了两个孩子,独自坐在桌边翻看账本。煤油灯的火苗忽明忽暗,映着她疲惫却坚定的脸庞。她打开空间,看着里面堆放整齐的物资——大米、面粉、奶粉、药品,还有一些现代的农具和种子。这些都是她的底气,可她也清楚,空间只能救急,不能长久,真正能立足的,还是自己的本事和乡亲们的支持。

忽然,院门外传来轻微的响动,林晚秋立刻警觉起来,抓起桌角的剪刀藏在身后。她走到门边,透过门缝往外看,只见一个黑影在仓库门口徘徊,正是赵建军。他手里拿着一根铁丝,正试图撬仓库的锁,动作鬼鬼祟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