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们把辅食加热后,给病房里的孩子们喂了起来。让人惊喜的是,很多之前不肯吃东西的孩子,闻到辅食的香味后,都主动张开了嘴巴。那个喂孩子吃玉米糊糊的年轻母亲,看到孩子大口大口地吃着南瓜米粉泥,激动得眼泪都流了下来:“太谢谢你们了,我家孩子终于肯吃东西了,你们真是我们的救星啊!”
其他家长也纷纷围过来,向林晚秋询问辅食的情况,还有不少家长表示,想从林晚秋这里购买辅食,给家里的孩子吃。林晚秋笑着说:“大家别着急,以后我们会定期给医院供应辅食,要是大家有需要,也可以去我们的作坊购买,我们一定会保证质量和价格实惠。”
家长们听了,都高兴得不得了,纷纷向林晚秋道谢。张院长也走过来,对林晚秋说:“林同志,孩子们对辅食的反应特别好,很多家长都想购买。咱们现在就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吧,以后你们每个月给我们医院供应两百斤辅食,怎么样?”
“没问题!”林晚秋立刻答应下来,和张院长签订了供货合同。握着这份合同,林晚秋的心里满是激动,她知道,这不仅是一份合同,更是一份信任,一份责任。
从医院回来的路上,沈廷舟看着林晚秋兴奋的样子,笑着说:“晚秋,咱们的辅食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了,接下来,咱们是不是可以把辅食推广到县城的供销社和商店,让更多的人能买到咱们的辅食?”
林晚秋眼睛一亮:“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咱们可以和县城的供销社合作,把辅食放在供销社里卖,这样不仅能增加销量,还能提高咱们作坊的知名度。”
两人一拍即合,立刻去了县城的供销社。供销社的王主任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很有商业头脑。他听了林晚秋的介绍,又尝了辅食样品后,立刻决定和林晚秋合作:“林同志,你这辅食做得很好,很有市场潜力。这样吧,你先给我们供销社供应五十斤,我们试试销量,要是好的话,咱们再增加供应量。”
林晚秋连忙答应下来,和王主任签订了供货协议。
回到生产大队后,林晚秋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作坊里的工人,大家都特别高兴。刘大姐笑着说:“老板娘,咱们的作坊真是越来越好了,以后咱们再也不用愁没活干,没收入了。”
周大哥也跟着说:“是啊,老板娘,多亏了你,咱们才能有今天的好日子。我们一定会好好干活,把辅食做得更好,不辜负你的期望。”
林晚秋看着大家真诚的笑容,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作坊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大家的努力和支持。她笑着说:“大家别客气,作坊能有今天,是咱们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咱们一起好好干,把作坊做得更大更强,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晚秋一边组织工人制作辅食,供应给医院和供销社,一边不断改进辅食的配方和包装。她从空间里翻出一些现代的包装材料,把辅食装在干净的油纸袋里,上面印上“沈家婴幼儿辅食”的字样和生产日期,既卫生又美观。
沈念安也成了辅食的“小代言人”,他每天都会把辅食带到学堂,分给同学们吃,还会骄傲地说:“这是我妈妈做的辅食,可好吃了,有营养,能让我们长得高高壮壮的。”
同学们都特别喜欢吃,纷纷让家长去供销社购买。很快,“沈家婴幼儿辅食”就在县城里出了名,很多家长都专门去供销社抢购,供销社的辅食常常供不应求。
王主任看到辅食的销量这么好,立刻给林晚秋打电话,要求增加供应量:“林同志,你这辅食太受欢迎了,五十斤根本不够卖,你能不能每个月给我们供应两百斤?”
林晚秋当然满口答应,立刻调整作坊的生产计划,增加辅食的产量。
随着辅食销量的不断增加,作坊的收入也越来越多。林晚秋用赚来的钱,给作坊添置了新的设备,还提高了工人的工资。工人们的积极性更高了,干活也更卖力了。
沈老太和张兰看到作坊的生意这么好,也主动来帮忙。沈老太负责清洗食材,张兰负责包装辅食,虽然偶尔还会拌嘴,但更多的是欢声笑语。沈老太看着一箱箱打包好的辅食,笑着对林晚秋说:“晚秋,你真是个有本事的,能把辅食做得这么好,咱们沈家以后可就靠你了。”
林晚秋笑着说:“妈,您别这么说,咱们是一家人,就该一起努力,把日子过好。”
张兰也跟着说:“是啊,晚秋,以前都是我不好,总跟你作对,你别往心里去。以后,我会好好帮你干活,为咱们家多出一份力。”
林晚秋看着她们真诚的样子,心里满是感慨。她知道,时间能改变很多东西,从前的矛盾和隔阂,在共同的努力和奋斗中,慢慢被化解,取而代之的是亲情和温暖。
夜幕降临,院子里的灯笼被点亮,橙红的光笼罩着整个院子,温馨而美好。林晚秋抱着念溪,坐在沈廷舟身边,沈念安靠在他们旁边,一家人依偎在一起,看着窗外的夜色,心里满是幸福。
“廷舟,你说咱们的辅食以后会不会卖到更远的地方,比如市里、省里?”林晚秋轻声问道,眼中满是憧憬。
沈廷舟握住她的手,语气坚定:“会的,肯定会的。你的手艺这么好,咱们的辅食质量又有保证,只要咱们坚持下去,一定会让更多的人知道咱们的辅食,让更多的孩子能吃到营养健康的辅食。”林晚秋笑着点头,心里满是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