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寒风卷着细碎的雪沫,掠过红旗生产大队的土坯墙,却吹不散林晚秋院子里的热闹暖意。五间崭新的青砖瓦房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像卧在雪地里的墨玉,黛色瓦檐下挂着的红灯笼,在风中轻轻摇曳,将朱红的门扉映得愈发鲜亮。这是沈廷舟请县城施工队,足足忙活了一个月才建成的新房——外墙用细泥抹得平整光滑,窗户装着透亮的玻璃,连院子都用青石板铺得整整齐齐,墙角还留出了一小块空地,等着开春后种上林晚秋最喜欢的月季花。
“晚秋姐,这窗户玻璃擦得能照见人影啦!”隔壁的王小丫踮着脚,用干净的布巾最后擦了擦窗棂,转头看向正指挥着村民搬家具的林晚秋,眼睛里满是羡慕,“以后再也不用在纸糊的窗户上戳洞看月亮了,冬天还暖和!”
林晚秋笑着递过去一块刚烤好的红薯,热气腾腾的红薯裹着焦香的外皮,在寒冬里格外诱人:“等开春了,姐再给你家也弄两块玻璃,让你跟念安一起在屋里晒太阳。”她看着眼前的新房,指尖轻轻拂过光滑的墙壁,心里像揣了团暖融融的棉花——穿越过来时,她和念安挤在沈家漏风的柴房里,连顿热饭都吃不上,如今不仅有了能遮风挡雨的家,还能让身边的人跟着沾光,这份踏实,是前世从未有过的。
沈廷舟扛着一个崭新的木箱走了进来,木箱是他特意请木匠打的,上面雕着简单的云纹,用来装林晚秋的衣物和空间里的贵重物资。他看到林晚秋望着墙壁发呆,走上前轻轻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驱散了冬日的寒凉:“在想什么?是不是还有哪里不满意?”
“没有,”林晚秋摇摇头,眼底闪着细碎的光,“就是觉得像做梦一样。以前在柴房的时候,我总想着,要是能有一间不漏雨的房子,让念安不用冻得缩成一团就好了。现在不仅有了房子,还有你在身边。”
沈廷舟心里一软,将她往怀里揽了揽,声音低沉而温柔:“以后只会越来越好。等开春,咱们再在院子里搭个葡萄架,夏天你和念安就能在伯去通知公社的赵书记和大队里的乡亲了,到时候让大家都来热闹热闹。”
“嗯,”林晚秋点头,想起之前准备的物资,眼睛亮了起来,“我空间里有不少面粉和肉,到时候做些肉包子、油饼,再炖一大锅红烧肉,让大家好好吃一顿。对了,还有之前酿的果酒,也可以拿出来给大家尝尝。”
接下来的两天,林晚秋和沈廷舟忙得脚不沾地。林晚秋在厨房里忙活,用空间里的面粉和猪肉做了满满两大笼肉包子,金黄的油饼在锅里滋滋作响,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沈廷舟则带着念安,在院子里挂更多的红灯笼,还在门口搭了个简易的棚子,用来摆放桌椅。念安穿着新做的棉袄,跑前跑后地帮忙递东西,小脸上满是兴奋,时不时还会凑到厨房门口,问林晚秋:“娘,乔迁宴什么时候开始呀?我想让小伙伴们看看咱们的新房子!”
“快了,”林晚秋揉了揉儿子的头,递给他一个刚出锅的肉包子,“等明天,你就能带着小伙伴们在院子里玩了。”
乔迁宴当天,天刚蒙蒙亮,院子里就热闹起来。王大婶带着几个妇女来帮忙,有的洗菜,有的切肉,有的摆放桌椅;村里的男人们则搬来自家的板凳,围坐在棚子下,聊着天,等着开饭。不一会儿,公社的赵书记也来了,还带来了一块写着“勤劳致富”的木匾,红底金字,格外醒目。
“晚秋,廷舟,恭喜啊!”赵书记走进院子,看着崭新的青砖瓦房,忍不住称赞,“这房子盖得气派,一看就是过日子的好模样!你们俩不仅自己过上了好日子,还带动村里的乡亲一起致富,这木匾你们当之无愧!”
林晚秋连忙接过木匾,笑着说:“谢谢赵书记!这都是多亏了公社和大队的支持,还有乡亲们的帮忙,不然我们也盖不起这么好的房子。”
沈廷舟则给赵书记递上一杯热茶,说道:“赵书记快屋里坐,外面冷。等会儿人到齐了,咱们就开饭。”
赵书记点点头,跟着沈廷舟走进屋里。屋里的摆设简单却温馨,靠墙放着一个朱红的衣柜,是沈廷舟特意买的;桌子上铺着一块花布桌布,是林晚秋用自己织的布做的;窗户边摆着一盆绿植,是从空间里移栽出来的,在寒冬里依旧绿意盎然。赵书记看着屋里的布置,笑着说:“廷舟,你跟晚秋真是越来越有夫妻相了,把家里打理得这么好。”
沈廷舟和林晚秋对视一眼,脸上都露出了笑容。沈廷舟心里暗道,等过段时间,他就把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大家,让所有人都知道,林晚秋是他明媒正娶的妻子,念安是他的儿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参加乔迁宴的人越来越多,院子里挤满了人,欢声笑语不断。林茉莉也来了,她穿着一件新买的花棉袄,脸上带着虚伪的笑容,走到林晚秋面前,假惺惺地说:“晚秋姐,恭喜你盖了新房。不过你这房子盖得这么好,会不会太张扬了?要是被人说闲话可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