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遗诏:大西军的转折点(1 / 2)

朱及第和三位舍友围坐在狭小的桌子上,用着手机做着直播,窗外是漆黑的海面,只有船舱内的灯光映照着他们专注的面庞。

老铁们,张献忠那戏剧性的死亡,并不是故事的终点。朱及第的声音在安静的船舱里格外清晰,据说在弥留之际,这位一生反明的枭雄,留下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遗诏。

画面中,重伤的张献忠躺在营帐内,四位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围在榻前。

张献忠很清楚,他的这四个义子虽然勇猛,但都不足以独掌大西政权。朱及第复述着那段着名的遗言,他临终前说:我一生与大明为敌,但如今清虏入关,汉室危亡。你等立即归明,不可再做不义之事。

网友【历史转折】评论:这个转变也太突然了吧!

更让人震惊的是大西军接下来的表现,朱及第调出行军地图,这支刚刚失去领袖的军队,在清军追击下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

画面上,大西军残部在四位义子的率领下,在不到几万人清军追击下,居然突破了四川明军和重重围堵,直扑长江。

最传奇的是他们渡江的方式,叶赫那拉大贝勒指着长江示意图,当时船只都被明军控制,大西军将士竟然靠着门板、木桶等简易工具,硬是游过了长江天险!

网友【绝境求生】惊叹:这也太猛了吧!

拿下重庆的过程堪称大西军南撤途中最为亮眼的一次战术突击。面对这座扼守长江咽喉的重镇,四位义子展现出了精妙的配合:孙可望坐镇中军调度,李定国率前锋精锐趁夜奇袭城门,刘文秀领兵侧翼包抄,艾能奇则负责断后阻援。此时的重庆守军根本未曾料到这支溃败之师竟还有如此战力,更想不到他们会在新丧首领的逆境中爆发出这等能量。

这场攻城战打得相当漂亮,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指着复原的战术示意图解说道,李定国亲自挑选了三百死士,趁着黎明前的黑暗,用绳索攀上城墙,里应外合打开了城门。

画面中,大西军将士如潮水般涌入重庆城,而城头迅速换上了大西军的旗帜。令人惊讶的是,入城后的大西军并未像往常那样劫掠,而是立即着手布防,修复城垣,显示出与以往不同的作风。

碳水教父补充了一个重要细节:占领重庆后,孙可望做了一件很明智的事——他立即开仓放粮,赈济城中因战乱而饥困的百姓。这个举动为他们赢得了一定的民心,也让疲惫的部队获得了宝贵的补给。

然而,好景不长。大西军在重庆仅仅休整了不到十日,探马就接连传来紧急军情:清军主力在豪格指挥下已突破剑门关,正日夜兼程向重庆扑来;而东面的明军曾英部也在调集水师,企图截断他们的退路。

此时的重庆已成了死地,叶赫那拉大贝勒分析道,北有清军铁骑,东有明军水师,西面是尚未臣服的土司势力,南面则是崎岖难行的黔中山地。大西军虽然刚刚取得一场胜仗,但整体上仍是一支孤军。

画面转到孙可望召集的军事会议上,四位义子面对沙盘神情凝重。李定国主张固守重庆,与清军决一死战;刘文秀则认为应当继续南撤,保存实力;艾能奇则担心部队连续作战,士气已接近极限。

最终,孙可望做出了艰难的决定:重庆不可守,亦不能守。我军新败之余,岂能在此与清军主力硬拼?当务之急是保全实力,以图后举。

这个决定体现了他作为统帅的清醒认识——虽然刚刚取得胜利,但整体战略态势对他们依然极端不利。

次日凌晨,大西军悄然撤出重庆,继续向南转移。

网友【兵家智慧】评论:舍得放弃,这才是真正的将才!

大西军在重庆的短暂停留,虽然只有十余天,却标志着这支军队的重要转变:他们开始从流寇式的作战转向更有战略眼光的军事行动,为日后在西南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一直撤退到贵州ZUNYI,这支疲惫的军队终于获得了喘息之机。

在ZUNYI,四位义子召开了一次改变命运的会议,朱及第语气神秘,这次会议的过程被严格保密,但我们知道结果——大西军内部发生激烈冲突,代表旧势力的张献忠的皇后和丞相都在这一次会议上被清除了,大权完成落到了四兄弟手中。

这实际上是一场权力革命,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分析道,四位义子通过这次行动,彻底掌握了军队的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