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笼罩着南京城,钱谦益的府邸内灯火通明,却笼罩在一片压抑的气氛中。天幕上呈现出这样一幕:钱谦益与他的爱妾柳如是并肩站在府中的荷花池边,池水在月光下泛着粼粼波光。
老铁们,这就是历史上那个着名的水太冷现场。朱及第的声音带着几分唏嘘,当时清军已经兵临城下,钱谦益作为东林领袖、文坛巨擘,面临着生死抉择。
画面中,柳如是神情坚毅,她紧紧握住钱谦益的手:相公,你我曾约定同生共死。如今国难当头,不如就此投水殉国,全了你我的名节!
钱谦益望着幽深的池水,脸色苍白,嘴唇微微颤抖。他缓缓伸出手,探入池水中,随即猛地缩回。
水...水太冷了...他嗫嚅着,声音细若蚊蝇。
柳如是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决绝。她突然用力一推,将钱谦益推向池边。钱谦益一个踉跄,半只脚已经没入水中,却死死抓住池边的栏杆,说什么也不肯再往前一步。
放开我!他惊恐地大叫,这水太冷了!我会冻死的!
网友【懒得起床】评论:这一幕也太戏剧性了吧?
网友【今天吃啥】发了个哭笑不得的表情:这是真事还是后人编的啊?
我的理想是星辰大海调出史料:这个情节在《柳如是别传》等文献中确有记载。柳如是当时确实极力劝说钱谦益殉国,甚至不惜以死相逼。但钱谦益最终选择了求生。
画面定格在柳如是失望的眼神和钱谦益狼狈的身影上。这一刻,一个文坛领袖的气节,在一池的水面前,彻底崩塌。
画面从钱谦益府邸的池塘边缓缓拉开,转向了南京城的街巷。城破的消息如同瘟疫般蔓延,在这座曾经的陪都里引发了奇特的连锁反应。
“老铁们,就在钱谦益为‘水太冷’而犹豫不决的同时,南京城的其他地方,一场更为露骨的‘迎新’仪式正在悄然上演。”朱及第的声音带着一丝冷峻。
镜头给到了一处宅邸的书房内。一位身着明朝官服的中年文人,正焦急地催促着家仆:“快!快将我前年所着的《论夷狄之辨》尽数焚毁!还有那些非议东虏的诗文稿,一片纸都不能留!”书房一角,火焰升腾,吞噬着曾经慷慨激昂的文字。他转身又从箱底翻出一件压箱底的青衫,对镜比划,喃喃自语:“不知这前朝衣冠,是否还合新朝礼仪……”
画面一转,另一处府门大开,几位文人模样的男子聚在门口,低声商议。
“听闻豫亲王(多铎)已入驻旧宫,我等是否应当前去拜谒,以表归顺之心?”
“同去同去!听闻王侍郎昨夜便已递了名帖,今日一早便去等候召见了。”
“迟则生变,需得趁早表明心迹,方能在这新朝谋得一席之地啊!”
这些曾经在诗酒唱和中高谈阔论、以清流自居的文人,此刻展现出的是一种近乎争先恐后的现实与焦虑。他们不再讨论忠孝节义,而是计较着如何能更快、更有效地向新主子证明自己的价值。
网友【一杯清茶】评论:“这变脸速度,比翻书还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