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朱棣的关注点则放在了“郑和”与“航海”上,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亮光与好奇。远航?下西洋?这似乎触及了他内心某种未曾言明的抱负。
夜空恢复了宁静,但所有人的心中都萦绕着不同的思绪:既有对大明国祚断绝的悲凉,也有对那延续在南方一丝血脉的好奇,更有对那即将展开的、关于浩瀚海洋的新故事的隐约期待。
此后天幕连续几日的沉寂,并未让奉天殿前的关注有丝毫减弱。相反,一种混合着焦虑、期待和一丝不切实际希望的情绪,在洪武君臣间弥漫。
朱元璋几乎是掐着手指头在算日子,每天早朝后第一件事就是望向殿外天空,眉头紧锁:“那后世小子说的‘三天’,怎地如此难熬!南明……咱的大明,在南京又立起来了!” 他像是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反复念叨,“南京是咱的根基!有长江天险,有东南财赋,只要君臣一心,未必不能划江而治,学那南宋,延续咱朱家国祚!”
太子朱标相对冷静些,但也难掩关切:“父皇,后世既言南明,想必确有其事。只是不知是何位宗室继统,又能支撑多久……” 他心中隐忧,从崇祯朝的混乱来看,南明恐怕也难逃党争内耗的宿命。
燕王朱棣则目光闪烁,他更在意的是另一个信息:“郑和……下西洋?远航万里?这倒是……前所未闻的壮举。” 远航的雄心与对南方那个潜在“新朝廷”的复杂情绪,在他心中交织。
而在应天府(南京)以及苏杭等地的茶楼酒肆、私家园林里,许多通过天幕知晓未来的士绅、富商们,也在私下热烈地议论着。
“听闻那北方将是女真人的‘大清’坐天下?”一位身着绸衫的士人压低声音,“或许……或许也未必是坏事。当年蒙元入主,对我江南士人亦是优容,科举照常,赋税甚至比前宋还轻些。”
旁边有人点头附和:“极是!若那大清为争取人心,效仿元朝旧例,放宽治理,我等日子或许比在这洪武朝战战兢兢、动辄得咎要舒心些。” 他们对于朱元璋严厉的吏治、频繁的清洗以及对待江南富户的强硬手段,早已心怀畏惧和不满。
更有人生出几分隐秘的期待:“说不定……这天幕警示,能让当今圣上心生惕厉?为了争取江南民心,对抗未来的‘大清’,或许会稍稍放宽些政策,我等也好松快些……” 他们将天幕视作一种可能的筹码,幻想着历史的压力能迫使朝廷做出改变。
这些来自江南的微妙风声和士绅心态,自然也通过锦衣卫的渠道,零零散地传到了朱元璋的耳中。
“哼!一群首鼠两端、不识大体的东西!”朱元璋在偏殿听闻密报,气得将茶碗顿在桌上,“国难未至,便想着改换门庭,做那墙头之草!还指望咱向他们示弱?做梦!”
他眼中寒光一闪,对侍立的朱标和朱棣厉声道:“看到了吗?标儿,老四!人心叵测!即便是在咱大明开国之初,这些所谓的‘读书人’、‘地方贤达’,心里打的也是自己的小算盘!指望他们忠君爱国?不如指望咱手里的刀把子硬!”
虽然愤怒,但江南士绅的潜在离心倾向,也像一根刺,扎进了朱元璋的心里。他不得不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地、长久地收拢人心,稳固统治。是继续高压,还是……有所调整?这个念头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却并未停留。
终于,在众人的期盼、焦虑与各自的盘算中,约定的三日之期到了。夜幕再次降临,当天幕如期亮起,传来的却不是朱及第的声音,而是一段预先录制好的、伴随着激昂航海音乐的预告片花:
【浩瀚的海洋,七次远航的传奇!第一站:《三宝太监:大洋的史诗》!与此同时,南方的那片土地,挣扎与背叛即将上演……《南明:最后的抵抗》同步放送!历史频道,即将归来!】
画面中,巨大的古代宝船劈开浪花,与南京城头变换的旗帜交织闪现,预示着接下来的故事,将同时在海洋与陆地、辉煌与沉沦之间展开。
所有仰望天幕的人,无论是北方的洪武君臣,还是南方的士绅百姓,心中都为之一震。新的篇章,终于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