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松锦溃败与洪承畴降清(2 / 2)

朱元璋最终只是疲惫地挥了挥手,示意众人退下。他独自坐在龙椅上,望着天幕中洪承畴那张最终归于平静乃至麻木的脸,仿佛看到了大明江山在那场溃败后,无可挽回地滑向深渊的最后身影。

天幕上,松锦战场尸横遍野的惨状缓缓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大明北疆的边防地图。原本代表明军重兵驻防的九边要塞,此刻仿佛失去了光泽,变得黯淡无光。

“老铁们,松锦这一场大败,意味着什么?”朱及第的声音带着沉痛,“意味着大明王朝在北方,特别是辽东方向,最后一支能够主动出击、进行野战的精锐兵团,没了!”

地图上,代表洪承畴麾下十三万大军的标记彻底消失。

“这十三万人马,可不是普通的卫所兵,那是从宣府、大同、密云等八镇边军中抽调出来的最能打的部队!”朱及第强调,“他们是明朝抵御关外威胁、维持内部安定的绝对主力。如今,这支主力在松锦前线被彻底打残、打散、甚至投降。整个九边防线,顿时为之一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虚弱状态。”

画面切换,展现出长城沿线各个关隘守军稀松、士气低落的场景。

“后果是立竿见影的。”朱及第说道,“从此以后,清军再想入塞劫掠,几乎就像逛自家后院一样简单。长城,这道曾经阻挡了无数游牧民族的屏障,在失去了机动野战兵团的策应和支援后,形同虚设!”

天幕上出现清军骑兵浩浩荡荡越过长城,深入畿辅、山东等地如入无人之境的画面,烽烟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四处燃起。

“网友【门户大开】:这等于把大门彻底敞开了啊!”

“网友【恶性循环】:精锐丢在关外,内地不断被抢,越抢越弱,越弱越容易被抢……死循环了。”

“清军可以更加从容地选择入塞的时间、地点和规模,”朱及第补充道,“他们不再满足于抢一把就走,有时甚至能在关内停留数月,大肆蹂躏,进一步摧毁明朝的战争潜力和经济基础。”

就在清军铁蹄蹂躏北方的同时,天幕画面一转,再次回到了中原腹地。

“而更让崇祯皇帝绝望的是,他不仅失去了抵御外侮的拳头,连镇压内部‘叛乱’的棍子,也快握不住了。”朱及第将镜头给到了商洛山和大明招抚军营。

“一直在山中蛰伏的李自成,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天赐良机!”画面上,李自成的队伍如同滚雪球般再次壮大,那面“闯”字大旗重新迎风招展,“明朝精锐尽丧于辽东,中原腹地兵力空虚,再也无法对他形成有效的围剿。他迅速冲出商洛山,重新汇合各地义军,声势比以前更加浩大!”

“与此同时,之前诈降的张献忠,也在谷城重新举起了反旗!”另一支大军在湖广地区出现,“他看准了明朝无力两线作战的窘境,迅速攻破襄阳等地,势头凶猛。”

“网友【按下葫芦浮起瓢】:完了,彻底摁不住了!”

“网友【末日景象】:外面是强盗拆家,里面房子自己也着火了,这还怎么救?”

镜头拉回到紫禁城。崇祯皇帝面对着来自辽东告急和内地民变再起的雪片般奏报,整个人仿佛被抽空了力气,瘫坐在龙椅上,眼神空洞。

“国库,早在松锦之战前就已经空空如也。”朱及第无情地揭露着残酷的现实,“如今,最后的精锐打光了,能征税的地区不断沦陷或被破坏,加征的‘辽饷’、‘剿饷’早已让百姓不堪重负,激起了更多的反抗。崇祯皇帝,要钱没钱,要兵没兵,他还能用什么去抵挡这内外交攻的滔天巨浪?”

奉天殿前,朱元璋痛苦地闭上了眼睛。他之前所有的愤怒、鄙夷和指责,在此刻都化为了一声长长的、无力的叹息。

“咱……咱现在是真的信了……”他的声音充满了苦涩,“这大明,不是亡于崇祯一子,而是亡于这无解的死局!外有猛虎,内有群狼,而家里的围墙塌了,壮丁也死绝了……纵是神仙,也难挽回啊!”

徐达亦是面色凝重至极:“陛下,经此一役,明朝筋骨已断,血脉枯竭。除非出现奇迹,否则……灭亡,真的只是时间问题了。洪承畴之败,犹如推倒了第一块,也是最关键的一块骨牌,其后便是全线崩塌,再无挽回余地。”

夜空下,所有人都清晰地感受到,那曾经强盛无比的大明帝国,其生命正在飞速流逝,一步步走向那已知的、黑暗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