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崇祯的豪赌(2 / 2)

夜空下,洪武君臣们默然无语。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那支庞大明军最终的结局,看到了崇祯皇帝在这场绝望的赌博中,输掉最后筹码的悲惨未来。

天幕上,画面展现出明军主力云集宁远城的宏大场景。旌旗蔽日,营寨连绵,人喊马嘶,十三万大军带来的不仅是威势,更有惊人的消耗。

“老铁们,洪承畴率领大明最后的家当——十三万精锐,出关到了宁远前线。”朱及第的声音响起,“但到了地方,洪承畴并没有立刻挥师猛进,去解锦州之围。他下令大军在宁远、塔山一带扎营,一边巩固后勤线,一边寻找战机。”

画面转向运粮的队伍,蜿蜒曲折,从山海关一路延伸到宁远,民夫们步履蹒跚,车队辚辚作响。

“十几万人马,人吃马嚼,每一天的消耗都是天文数字!”朱及第语气沉重,“粮食、草料、军饷、器械……如同一个无底洞,迅速吞噬着本就见底的国库。压力,首先传导到了北京的崇祯皇帝身上。”

镜头切换到紫禁城深宫。崇祯皇帝看着一份份报告粮饷消耗、请求催促进兵的奏章,在殿内烦躁地来回踱步。他的脸色憔悴,眼窝深陷,那标志性的、因焦虑而无法安坐的状态再次出现。

“崇祯皇帝一开始也明白要‘稳扎稳打’,可这‘稳’字的代价,他很快就承受不起了。”朱及第解释道,“朝廷没钱了!各地的税款、粮饷征收极其困难,加上内地也不太平,这条漫长的补给线随时可能被切断。每多拖一天,崇祯的心就像在油锅里多煎一天。他害怕大军糜饷老师,最终却无功而返,那他这个皇帝的脸面,大明的威严,将彻底扫地!”

天幕上适时飘过网友评论:

“网友【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崇祯:洪督师,不是我想催,是家里真没余粮了啊!

“网友【性格决定命运】:他又来了又来了!这急性子真是没救了,萨尔浒的教训全忘了!”

“网友【压力山大】:感觉崇祯已经快被压力逼疯了…”

在前线的洪承畴,很快就接到了来自皇帝和兵部的连续催促进兵的谕令,语气一封比一封严厉。

画面给到洪承畴的中军大帐。他拿着那份措辞急切的诏书,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眼底深处掠过一丝极致的疲惫和无奈。

“洪承畴是什么人?”朱及第分析道,“他可是在崇祯朝当了十几年官,亲眼看着十几任首辅像走马灯一样被换掉、被贬斥、甚至被杀头!他更是亲眼目睹了曾经权势熏天、深得皇帝信任的袁崇焕,是如何被凌迟处死的!”

“他太明白了,”朱及第的声音带着一丝悲凉,“在崇祯皇帝手下做事,你可以无能,可以打败仗,但绝不能‘违背上意’,绝不能表现出任何的‘不受控制’和‘拥兵自重’的嫌疑。违拗皇帝的意思,哪怕是为了战局考虑,其下场可能比战败更惨!”

“所以,当皇帝的催战命令一道道传来时,洪承畴心里清楚,他已经没有选择了。”朱及第叹息一声,“‘稳扎稳打’的战略必须放弃。他只能按照皇帝的意志,去进行一场准备并不充分、甚至可以说是冒险的决战。至于结果……这位深谙朝堂规则的统帅,恐怕已经不敢去细想了。他此刻或许只有一个念头:尽人事,听天命。至少,在态度上,他不能给朝廷,给皇帝,留下任何把柄。”

奉天殿前,朱元璋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他并没有像之前那样暴怒,反而露出一种“果然如此”的苦涩表情。

“看到了吧?标儿,老四,你们都看到了吧?”朱元璋的声音带着深深的无力感,“这就是猜忌的后果!为君者不能信人,为将者便不敢任事!那洪承畴难道是傻子?他不知道贸然进兵的风险?但他更怕的是北京城里的皇帝!”

他重重一拍扶手:“这仗还没打,输了一大半!皇帝在千里之外瞎指挥,捆住了最能打的手脚的,正是皇帝自己!崇祯这孩子……他这不是勤政,他这是把所有人都往死路上逼,也把他自己往绝路上赶啊!”

徐达等人亦是心有戚戚。他们能体会到洪承畴那种“进退皆死”的绝望。在猜忌的君王手下为将,是古往今来所有名将最大的悲哀。

天幕上,画面显示洪承畴最终下达了进军命令。庞大的明军队伍,带着一股悲壮的气息,离开相对安全的城池和粮道,向着被清军重兵围困的锦州方向,踏上了前途未卜的征途。所有人都知道,决定大明国运的终极一战,终于要在皇帝不耐烦的催促下,仓促开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