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凤阳祖陵之殇的预告(2 / 2)

良久,还是太子朱标深吸一口气,率先开口,他必须打破这令人窒息的沉默,将话题引向更务实的方向:“父皇,天幕所言虽是后世之事,惊心动魄,令人发指。然,亦如明镜高悬,照见我朝或有可补缀之处。儿臣以为,当务之急,乃是以史为鉴,查漏补缺,强基固本,使我大明江山,永绝后患!”

朱元璋看了朱标一眼,眼神略微缓和。他知道太子是在劝谏自己冷静,但他此刻需要的不仅仅是冷静。

“标儿说得在理。”朱元璋接口,声音陡然转厉,“查漏补缺?强基固本?天幕已将最大的漏洞,最烂的根本,指给咱看了!”

他猛地站起身,虽身形微微晃动,气势却如山岳般拔起:

“其一,卫所之弊!屯田侵占,军户逃亡,国家养兵之基动摇!此事,兵部、五军都督府,给咱彻查!凡侵占军田者,无论涉及宗室、勋贵、官僚,一律严惩不贷!给咱重新清丈军田,整饬军户,恢复太祖旧制之精神!徐达!”

“臣在!”徐达立刻出列。

“此事,由你总领,给咱拿出个章程来!要快,要狠!”

“臣遵旨!”徐达沉声应道,心中已然开始盘算如何推行这注定会触动无数人利益的改革。

“其二,宗室之患!”朱元璋提到这四个字,牙关都在作响。他脑海中浮现出晋王朱棡那支未来可能繁衍到的“三四万人”,以及他们蚕食卫所田地的景象。“宗室享国之厚禄,当思报国,岂能成为蛀空国本之硕鼠?!宗人府!”

宗人令连忙出列跪倒。

“给咱重新议定宗室禄米、仪宾章程!削减冗费,严禁宗室与民争利,与军争田!凡有违令者,夺爵圈禁!朱棣!”

“儿臣在!”朱棣心头一凛,出列听令。

“你协助宗人府办理此事,给咱看紧了你的那些兄弟、叔伯!若有谁敢阳奉阴违,你替咱先斩后奏!”朱元璋这是给了朱棣极大的权柄,也是将他推到了宗室的对立面,但此刻的朱棣,只能凛然受命。

“其三,边镇之重,不容有失!”朱元璋看向北方,“辽东之局,后世之鉴,犹在眼前!李成梁养虎遗患,袁崇焕……唉!”他终究还是没有继续评价袁崇焕,话锋一转,“日后边镇大将,需得慎选,既要能打仗,亦要懂忠义,更需朝廷牢牢掌控!绝不能再出现尾大不掉、听调不听宣之局!李善长!”

“老臣在。”

“会同吏部、兵部,给咱议个边将考成、监察、轮换的法子出来!绝不能让一处边镇,成为某一人之私产!”

一连串的命令,如同疾风骤雨,砸得众臣心头震撼。他们明白,陛下这是要借着天幕揭示的“未来”,对现有的制度动一场大手术!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但看陛下那决绝的神情,谁也不敢在此刻提出异议。

最后,朱元璋的目光,如同两道冷电,射向了人群中的罗贯中。

罗贯中只觉得浑身一僵,几乎要再次瘫软下去。

“罗贯中。”

“臣……臣在。”罗贯中声音发颤地出列。

“你的书……”朱元璋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写得好,也不好。”

罗贯中冷汗涔涔,不敢接话。

“好在,扬我华夏智略。不好在……”朱元璋冷哼一声,“被蛮夷学去,成了害我子孙的利器!咱不怪你着书,但日后,凡有书籍刊行,需经审查!尤其是这等涉及兵略、史鉴之书,不得妄传于外,特别是……不得流入辽东、漠北等地!违者,以资敌论处!”

这几乎是最早的“文化审查”和“知识封锁”的明确指令了。罗贯中心中苦涩,却也只能叩首:“臣……臣遵旨。”

安排完这一切,朱元璋仿佛耗尽了力气,他缓缓坐回龙椅,挥了挥手:“都散了吧。今日之事,不得外传。都给咱回去,好好想想,该如何做,才能不让咱大明,重蹈那覆辙!”

百官如蒙大赦,纷纷躬身退下,脚步匆忙,仿佛逃离这片令人窒息的是非之地。

很快,奉天殿前,只剩下朱元璋、朱标以及寥寥数名贴身内侍。

朱元璋仰头望着恢复宁静的夜空,久久不语。

朱标担忧地侍立在侧,低声道:“父皇,您方才吐了血,还是传太医……”

朱元璋摇了摇头,目光依旧深邃:“标儿,你说……咱这些法子,能挡住那命吗?”

朱标一愣,不知如何回答。

朱元璋也不需要他回答,自顾自地低语,那声音轻得仿佛会随风散去:

“李自成……张献忠……凤阳……祖陵……”

他反复咀嚼着这几个词,眼中的血色再次凝聚。

“无论能不能挡住……有些事,知道了,就绝不能让它发生……哪怕,要咱杀尽天下可疑之人,流尽天下之血……”

这低语中的森然杀意,让朱标都感到一阵寒意。

洪武十一年的这个夜晚,因一道来自未来的天幕,彻底改变。历史的河流,似乎在这里被投入了一块巨大的礁石,激流将会如何转向,无人能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一股由开国皇帝亲自掀起的、旨在“逆天改命”的风暴,已然在这片古老的帝国内部,开始酝酿。而这场风暴,注定将比已知的历史,更加酷烈,更加不可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