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三国演义》的功与罪(2 / 2)

“网友‘历史唯物主义’说:‘喷罗贯中的人是不是脑子有坑?书是罗贯中写的,但怎么用是看人的!《三国演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里面蕴含的是智慧和谋略,它本身没有立场!大明自己不行,治国无方,武备废弛,难道要怪一本书吗?’”

“还有网友‘杠精克星’说得更直接:‘按这个逻辑,写《孙子兵法》的孙武岂不是头号千古罪人?后世所有看过《孙子兵法》的异族打赢了汉人,是不是都得怪孙武?这跟菜刀能切菜也能伤人,就怪造菜刀的有啥区别?纯粹是甩锅!’”

“更有网友激情发言:‘就是!想想洪武爷、永乐大帝的时候,北元被打得抱头鼠窜,女真各部更是乖乖称臣!那时候怎么不见他们看《三国》就能翻盘?自己拉不出屎怪地球没引力!’”

这些评论如同一股清流,瞬间冲淡了之前那种压抑的、将罪责归于一部文学作品的荒谬感。弹幕上也纷纷附和:

【说得太对了!自己弱还怪别人武器好?】

【文化自信呢?我们的好东西被别人学去了,该反思的是我们为什么守不住!】

【罗贯中先生别难过,你不是罪人,大明朝廷那些蠢货才是!】

奉天殿前,原本因罗贯中失态和皇太极看《三国》而弥漫的凝重气氛,被这些来自后世的、直白而犀利的评论打破了。

朱元璋脸上的阴沉渐渐化为了沉思。他并非不通情理之人,只是身为帝王,本能地对任何可能威胁统治的事物抱有警惕。但网友的话,像锤子一样敲打着他。

“《孙子兵法》……”他喃喃自语。是啊,那是华夏兵家圣典,难道因为敌人也可能学习,就要禁绝它吗?不,真正的强者,应该是善于运用这些智慧,并且强大到让敌人即使学了也无力回天!

他回想起自己打天下的岁月,何尝不是从史书、从前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若因为怕资敌而固步自封,才是真正的取死之道。

徐达此时也开口道:“陛下,网友们话糙理不糙。兵书战策,乃至一切学问,皆是利器。关键在于持器之人是否强健,是否善用。我大明开国之初,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军纪严明,国力强盛,故能横扫六合,岂是几本兵书所能抵挡?如今后世……唉,乃是持器之人筋骨已软,技艺生疏,反怪利器锋锐,岂非本末倒置?”

李善长也抚须点头:“魏国公所言极是。罗先生着书,弘扬的是华夏智略,传承的是文化精髓。后金学去,恰证明我中华文明之博大精深,有同化万邦之潜力。只是……只是我朝后世子孙,未能善加利用,反被其制,此非书之过,实乃人之罪也。”

站在队列中的罗贯中,听着天幕上那些为他辩护的声音,听着徐达、李善长等人的分析,那口憋在胸口的郁结之气,终于缓缓吐了出来。他依旧感到悲凉,但那沉重的负罪感,却减轻了许多。

他抬起袖子,轻轻擦去眼角的泪痕,挺直了原本有些佝偻的脊背。是的,他写的是汉家的故事,是忠义与智慧的赞歌。敌人用它,只能说明它的价值,而不能成为否定它、甚至否定他罗贯中的理由。要怪,也只能怪这世道,怪这朝廷,未能守护好这文明传承的江山社稷!

一股属于文人的倔强和风骨,重新回到了他的身上。

朱元璋将目光投向罗贯中,虽然依旧没什么好脸色,但语气却缓和了些许:“罗贯中,听到没有?后世之人,尚且明理。你的书,是好书。只是……哼,被不肖子孙和蛮夷糟蹋了!好好当你的差,莫要再作此小女儿态!”

这近乎粗暴的安慰,让罗贯中心中最后一点阴霾也散去了,他连忙躬身:“臣……臣谨记陛下教诲!”

朱及第看着评论区逐渐平息的争论,总结道:“网友们的话语,虽然激烈,却道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一个文明的兴衰,根源在于其自身。强大的文明,善于创造并运用一切知识武器,无惧挑战;而衰朽的帝国,则会将自己的一切失败,归咎于外物。将大明之衰归罪于《三国演义》,无异于缘木求鱼。真正的病灶,在于帝国内部的腐烂、制度的僵化与战略的失误。皇太极从《三国》中寻找计谋,恰恰映照出大明在人才运用、战略智慧上的捉襟见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