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来,毛文龙确实该杀,但怎么杀,由谁来杀,是个天大的问题!】
朱元璋看着天幕中袁崇焕一次次徒劳的努力,以及毛文龙那嚣张的模样,眉头越皱越紧。他预感到,这件事绝不会轻易了结。那个手持尚方宝剑、背负着“五年平辽”沉重压力的袁崇焕,在怀柔手段用尽之后,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而这个选择,又将把大明辽东的命运,引向何方?
夜空下,皮岛这个遥远的据点,因其主将的桀骜与战略位置的重要,成为了牵动整个明金战局的又一个风暴眼。而袁崇焕,正站在这个风暴眼的中心,面临着比面对皇太极的铁骑更加艰难和凶险的抉择。
天幕上,关于袁崇焕与毛文龙矛盾的讨论正酣,一条带着强烈惋惜和指责意味的评论骤然弹出,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Up主!要我说,袁崇焕这辈子干得最错的一件事,就是杀了毛文龙!”那位网友言辞激烈,“他这一杀,痛快是痛快了,后果呢?皮岛上万百战精锐群龙无首,人心惶惶,最后大部分都投了后金!皇太极从此彻底没了后顾之忧,可以放心大胆地绕道蒙古,从蓟州破关而入,直接去掏北京的老窝!‘己巳之变’的祸根,从袁崇焕举起尚方宝剑砍向毛文龙的那一刻,就种下了!”
这条评论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悲剧的潘多拉魔盒,将那个已知的、惨烈的未来血淋淋地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奉天殿前,一片死寂。所有人都被这直指核心的后果震撼了。
太子朱标忍不住喃喃道:“可是父皇……这袁崇焕,在天启朝时,虽也刚直,却能稳住宁远,取得大捷,为何到了崇祯朝,就仿佛变了个人?先说那不可能的‘五年平辽’,如今又这般……这般冲动地擅杀大将?”
这个问题,问出了所有洪武朝臣的心声。那个在天启年间沉稳有度的袁督师,为何在崇祯朝显得如此……失控?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魏国公徐达,缓缓开口了,他的声音低沉,带着一名老将对同僚精准的洞察,甚至是一丝……惋惜:
“陛下,太子殿下,依臣观之,这袁崇焕,虽是进士出身,但其性情刚烈果决,甚至有些……跋扈。这等性子,就如同……”他略一斟酌,选择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心头一跳的比喻,“就如同蓝玉一般,是一柄锋锐无匹的利剑,能破敌,却也易伤己。用这等剑,必须套上坚固的枷锁,时时敲打,方能使其锋芒指向敌人,而非自身。”
蓝玉!这个名字让奉天殿前的空气几乎凝固!
徐达的话没有说完,但意思已经再明白不过:
“蓝玉的枷锁,是太子殿下(朱标)的仁厚与威望,是陛下您的天威。”他隐含的意思清晰无比——而袁崇焕的枷锁,在天启朝,正是那个看似可恨,却能用权势和手段牢牢压制、约束他的魏忠贤!
徐达最后沉重地总结道:“崇祯朝,魏忠贤已去。新帝年轻,威望不足,又对袁崇焕寄予了不切实际的厚望,近乎盲目信任。这柄名为‘袁崇焕’的利剑,失去了能约束他的剑鞘和持剑人……他,显然已经失控了。”
此言一出,石破天惊!
所有人都恍然大悟!不是袁崇焕突然变了,而是束缚他的那股力量消失了!在崇祯无条件的(哪怕是暂时的)信任和“五年平辽”的巨大压力下,他性格中原本被压制住的刚愎、狂傲、以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一面,被彻底释放了出来!杀毛文龙,在他看来,或许正是扫清障碍、实现目标的“必要之举”,却全然不顾及可能引发的灾难性连锁反应。
夜空下,洪武君臣们心情沉重。他们仿佛看到,一柄脱鞘的利剑,正带着一往无前的决绝,斩向眼前的阻碍,却也斩向了支撑帝国最后的柱石。而那柄剑最终会指向何方,无人能知,唯有历史的尘埃,将默默记录下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