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不堪一击的九千岁(1 / 2)

天幕上,朱及第的讲述节奏明显加快,仿佛要带领观众亲历那场发生在紫禁城内的权力风暴。

“老铁们,信王朱由检在战战兢兢中完成了登基大典,成为了大明王朝第十六位皇帝,也就是后世的崇祯帝。尽管他内心恐惧,夜不能寐,但坐上龙椅的那一刻,他清除魏忠贤的决心却无比坚定。而令人惊讶的是,从他八月二十四日登基,到十一月初一将魏忠贤贬往凤阳守陵,这场看似实力悬殊的对决,仅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崇祯皇帝是如何做到的呢?”

“崇祯帝虽然年轻,但极具政治智慧。他深知魏忠贤党羽遍布朝野,掌控厂卫,绝不能硬来。”朱及第分析道,“他的第一步,就是‘稳’。”

画面呈现出崇祯帝登基初期,对魏忠贤及其党羽依旧给予表面尊重的场景。

“他并没有一上台就喊打喊杀,反而延续了天启皇帝对魏忠贤的某些优待,甚至驳回了某些官员请求抑制阉党的初步试探。这让原本忐忑不安的魏忠贤集团暂时放松了警惕,误以为新皇帝虽然不好接近,但至少不会立刻翻脸。崇祯用隐忍,为自己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剪羽翼’。”朱及第指向天幕上出现的几个人名,“崇祯帝非常清楚,魏忠贤的权力核心在于他掌控的‘批红权’(代替皇帝批示奏章)和厂卫系统。他首先瞄准了魏忠贤的左膀右臂——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掌东厂事务的王体乾,以及魏忠贤的对食伴侣、在后宫兴风作浪的客氏。”

画面上,王体乾被逐渐疏远,客氏则被以“违制”等理由驱逐出宫。

“客氏的出宫,意味着魏忠贤失去了内廷最重要的奥援。同时,崇祯帝开始有意识地调整司礼监和厂卫的人事安排,悄无声息地剥离魏忠贤对核心权力的直接控制。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但每一步都走得精准而坚定。”

“当核心羽翼被初步剪除,崇祯帝终于亮出了信号。”朱及第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他默许,甚至可以说是鼓励朝臣上疏弹劾魏忠贤及其党羽。这个口子一开,之前被压抑已久的反阉力量瞬间爆发!”

天幕上呈现出奏疏如雪片般飞向通政司的景象。

“首先发难的,往往是些职位不高但嗅觉敏锐的官员,如御史杨维垣、给事中陈尔翼等,他们先试探性地攻击崔呈秀等阉党骨干。崇祯帝对此既不明确支持,也不严厉斥责,这种暧昧的态度,被官场老油条们解读为——皇帝允许开火了!”

“于是,火力迅速升级。兵部主事钱元悫、贡生钱嘉征等人接连上疏,直指魏忠贤本人,列举其‘并帝’、‘蔑后’、‘弄兵’、‘无君’等十大罪状,言辞激烈,证据(或说指控)详实。尤其是钱嘉征的奏疏,在朝野广为传诵,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面对这汹涌的攻势,魏忠贤惊慌失措。他故技重施,跑到崇祯面前哭诉表忠心,甚至上演‘乞辞’的戏码,以为能像糊弄天启皇帝一样过关。”朱及第语气带着嘲讽,“然而,崇祯帝只是冷冷地听着,最后不置可否,让他回去‘听勘’(听候审查)。这盆冷水,彻底浇醒了魏忠贤。”

画面中,魏忠贤失魂落魄地离开皇宫。

“走投无路的魏忠贤,终于明白大势已去,被迫上疏请求‘引疾辞爵’。崇祯帝顺势批准,下令革去其司礼监和厂卫职务,贬往凤阳祖陵司香。然而,在魏忠贤前往凤阳的途中,崇祯帝又迅速下达了逮捕其回京审问的命令。得知消息的魏忠贤,深知回京必死无疑,在行至阜城(今河北阜城)时,与同党李朝钦一起自缢身亡。”

“魏忠贤一死,树倒猢狲散。”朱及第总结道,“崇祯帝随即以雷霆万钧之势,大规模清算‘阉党’,定‘逆案’,将二百六十余名官员分别处以死刑、流放、罢黜等刑罚。曾经权倾朝野、被称为‘九千岁’的魏忠贤集团,在短短数月内,土崩瓦解,烟消云散。”

弹幕纷纷感叹:

【崇祯这波操作可以啊!稳准狠!】

【两个多月干掉权阉,这政治手腕绝了!】

【可惜后面……唉,不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