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及第最后总结道:“所以啊,宁远大捷是真实的,袁崇焕和守城军民的英勇也是真实的。但笼罩在这场胜利之上,‘努尔哈赤中炮’这个最具传奇色彩的光环,其源头却很可能是一场官场上的甩锅与投机。历史记录的形成,往往掺杂了太多现实的算计和政治的需要。当我们回望过去,不仅要看它说了什么,更要思考,它为什么要这么说,以及,是谁在说。”
夜空下,洪武君臣们的心情复杂。他们为一场难得的胜利感到振奋,也为这胜利背后隐藏的龌龊与谎言感到齿冷。真实与虚假,忠诚与算计,在这后世的历史中,如此难分难解地纠缠在一起。
天幕上,朱及第看着弹幕里还在为“努尔哈赤是否中炮”争论不休,他摆了摆手。
“老铁们,关于努尔哈赤到底有没有被炮弹崩着,咱们光猜没用,得看他之后干了啥。”他切换了背后的画面,呈现出宁远之战后,辽东及蒙古草原的大致地图。
“宁远之战是正月二十三到二十六日打的,努尔哈赤撤军是在二十七日。”朱及第指着地图 tile (时间线),“如果他真的被红夷大炮重伤,按照常理,他应该立刻返回沈阳老巢,安心养伤对吧?毕竟那是可能致命的重伤啊!”
“但历史记载显示,并非如此。”朱及第的语气带着考据的严谨,“努尔哈赤在撤围宁远之后,并没有立刻返回沈阳。他率领军队在锦州、大小凌河一带又晃悠了二十多天,直到二月九日,才下令班师。在这期间,他还分兵攻打了明军在觉华岛(今菊花岛)的后勤基地,并且取得了胜利,焚毁了明军大量粮草和船只。”
画面上模拟出后金军队在辽西走廊活动,并攻击觉华岛的场景。
“大家想想,”朱及第反问道,“一个被炮弹炸成重伤、命悬一线的人,有可能不在第一时间回去找最好的医生救治,反而还在前线滞留近一个月,并且有能力指挥军队进行一场成功的奔袭作战吗?这从生理学和军事指挥的常识上,都很难说得通。”
弹幕开始出现赞同的声音:
【有道理啊,真要重伤肯定赶紧回家啊!】
【还能打觉华岛,说明起码行动无碍。】
【看来中炮说确实站不住脚了。】
“那么,既然身体上可能没有受到致命伤,为什么威名赫赫的后金大汗,在宁远之战后仅仅过了七个多月,就在天启六年八月十一日去世了呢?”朱及第抛出了核心问题。
他给出了自己的分析,语气变得深沉:
“第一个,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心理上的巨大打击。大家别忘了,努尔哈赤从二十五岁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开始,到宁远之战时,他已经在东北征战了四十三年!在这四十多年里,他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萨尔浒之战以少胜多,横扫辽东,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早已习惯了胜利,也凭借胜利建立起无上的权威和自信。”
“而宁远之战,”朱及第加重了语气,“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彻头彻尾的失败!而且是在他御驾亲征,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败在了一座他原本看不起的孤城,一个他原本看不起的书生手里!这对一个骄傲了一辈子、胜利了一辈子的老英雄来说,打击是毁灭性的。这种精神上的挫败感和耻辱感,可能远比肉体上的创伤更加致命。”
“第二个原因,就是他的年龄。”朱及第补充道,“努尔哈赤出生于嘉靖三十八年,到天启六年,他已经六十八岁了!在那个时代,这绝对是高龄了。常年征战的劳累,以及这次空前失败带来的郁结于心,很可能引发或加剧了他原有的疾病。清朝官方记载他死于‘痈疽’,这种毒疮的发生和恶化,往往与情绪郁结、免疫力下降有关。”
弹幕纷纷感叹:
【破防了,真正击垮他的是心态。】
【英雄迟暮,最怕败仗。】
【年龄加心病,这才是合理推测。】
【看来是被活活气死的可能性更大。】
奉天殿前,朱元璋沉默不语,但眼神中却流露出一丝复杂的情绪。他同样是起于微末,历经百战,深知“常胜”之名对一方霸主的重要性,也更能体会那种被无名小辈、尤其是在自己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击败的屈辱与不甘。努尔哈赤的结局,让他这个同样骄傲的帝王,心有戚戚。
徐达、常遇春等将领也暗自点头。作为军人,他们太清楚一场关键性败仗对主帅士气和威望的打击有多大,尤其是对于努尔哈赤这种级别的统帅而言,心理阴影面积恐怕难以计算。
朱标则是轻声叹息:“看来,疆场之上,胜负固然重要,但为帅者,也需有承受败绩的坚韧之心啊。”
朱及第最后总结道:“所以,综合来看,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被炮弹直接命中并导致重伤的可能性非常低。他的去世,更大概率是源于人生首场大败带来的巨大心理冲击,以及年事已高、身体机能衰退,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宁远之战,袁崇焕用坚城利炮,不仅守住了城池,更可能是在精神上,给予了这个不可一世的后金大汗致命一击。当然,这只是基于现有史料的分析,真正的原因,早已随着努尔哈赤的去世,埋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下。”
夜空下,关于一场胜仗背后敌方统帅的真正死因,引发了跨越时空的思考。历史的复杂性,远比简单的“中炮身亡”更加耐人寻味。而朱元璋心中,对“名将之心”与“胜负之数”,也有了更深一层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