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仿佛看到了一个疲惫不堪的巨人,虽然勉强打退了恶狼的扑咬,自身却也已血流如注,内力空虚。而此时,一直潜伏在阴影处的猛虎(女真),才真正等到了可乘之机。
“内外交困,元气大伤……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朱元璋缓缓闭上眼睛,心中对大明未来的命运,有了一个更加清晰,也更为沉重的轮廓。
天幕上,朱及第的讲述带着一种后世旁观者的唏嘘。
“当十几万日军登陆朝鲜,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城略地的消息传到北京时,您猜怎么着?大明朝堂之上,从万历皇帝到绝大多数文武官员,第一反应不是震惊,而是——不信!”
“他们根本不相信,那个一直被视作‘蕞尔小邦’、时不时还要求着大明册封的日本,能有如此庞大的军力,更敢有如此鲸吞朝鲜、乃至觊觎天朝的野心!”
朱及第摊了摊手,表情有些无奈。
“当时明朝的主流看法是:这肯定是朝鲜人自己编造的谎言!目的就是把咱们大明的辽东精锐骗到朝鲜去,然后‘聚而歼之’!他们甚至怀疑,这是朝鲜和日本联手做的一个局。”
“在这种极度缺乏信任和战略误判下,明朝非但没有立即准备出兵救援,反而由兵部发出了一道旨意,快马加鞭送到逃亡中的朝鲜国王李昖手中。这道旨意,不是安慰,不是询问详情,而是——痛斥!严厉斥责朝鲜‘欺诳天朝’,‘挟倭自重’,要求他们立刻说实话!”
想象一下那位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朝鲜国王,接到这样一道来自宗主国的斥责圣旨时,该是何等的绝望与悲愤。
“这里啊,就得稍微提一下朝鲜和大明的渊源了。”朱及第话锋一转,开始解释这段关系的背景。
“在咱们洪武十一年这个时候,朝鲜半岛上还不是‘朝鲜’国,而是‘高丽王朝’。不过嘛,随着北元势力逐渐玩完,高丽国内亲明的势力就占据了上风。就在不久后的洪武二十五年,高丽大将李成桂会发动兵变,废掉国王,然后上书给明太祖朱元璋,”朱及第说着,还朝着天幕下的朱元璋方向虚拱了拱手,虽然他并不知道朱元璋这个时空也正在看着他的直播,只是一个习惯性的动。“请求明太祖为这个新国家裁定国号,并赐予新的国名。”
“太祖呢,取‘朝日鲜明之国’之意,亲自选定了‘朝鲜’这两个字。从此,李成桂建立的这个王朝,就叫做朝鲜王朝。”
“可以说,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打上了深深的大明烙印。此后二百多年,朝鲜一直奉大明为正朔,事事以大明为尊,恭敬得不得了。他们自称‘小中华’,衣冠制度全都模仿大明,朝贡也最是勤快准时。论起对大明的忠诚度,在所有的藩属国里,朝鲜绝对是排第一的,几乎没有之二。”
天幕下的朱元璋,听着这段关于“朝鲜”由来的讲述,脸色更加难看了。
他刚刚才亲自选定了这个国号?(虽然在天幕时间线上还未发生)这意味着朝鲜王国与他,与大明,有着非同一般的渊源。这样一个由他“钦定”、且一直恭顺忠诚的藩属,在面临灭顶之灾时,后世的大明朝廷,他的那些不肖子孙和官员,第一反应竟然是猜忌和斥责?
“蠢材!一群蠢材!”朱元璋从牙缝里挤出骂声。他气那些后世官员的昏聩和多疑,更气他们竟然如此对待一个忠诚的藩属!这不仅仅是战略误判,更是丧失了天朝上国应有的气度和担当!
想到朝鲜在绝望中收到的不是援手而是斥责,再想到自己此刻(洪武十一年)对沿海倭寇的警惕,朱元璋忽然觉得,后世那些坐在北京城里的内阁阁老们,其见识和格局,恐怕还不如他大明开国的一个侍郎!这种对比,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讽刺和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