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分裂的大明文人群体(2 / 2)

大明文官集团与参加科举的士子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分裂。

一部分如齐德、黄子澄、方孝孺恪守传统、视孔府为文脉象征的老成官员和儒生,坚持认为衍圣公乃孔子嫡脉,纵有天幕之言,亦不可轻辱。人既已死,更应给予足够的哀荣,以显示朝廷尊孔重道之心未改。他们或前往临时停灵的衍圣公府吊唁,或上书请求厚葬,试图维系那层摇摇欲坠的体面。

然而,更多的人,除了施罗师徒,尤其是许多年轻、思想更为活跃,甚至带着些理想主义色彩的官员和士子,态度则截然不同。他们认同尊奉孔子本人是必须的,但对于孔府,却产生了强烈的质疑和疏离。

“尊孔是尊孔师之道,而非尊孔府之门楣!” 茶楼酒肆、官舍学馆,类似的议论不绝于耳,“天幕所言‘世修降表’,岂是空穴来风?细数历代,每逢鼎革,孔府何曾真正为气节殉道?不过是换个主子,继续做他的衍圣公罢了!”

更有熟知史籍者翻出旧账:“血脉之事,早在五代乱世便有争议。况且,金虏南侵之时,真正的孔氏正宗端友公便南渡衢州,留在曲阜承袭爵位的,不过是傍依金廷的旁支!其后蒙元、我大明,所封衍圣公,皆此支之后。其血统是否纯正,本就难说!”

一些激进的年轻文人甚至私下串联,草拟联名奏疏,准备呈递御前。他们的核心诉求便是:应将孔子与孔府分开看待。孔子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当受尊崇;但孔府,尤其是那些依仗圣人名号、行径不堪的后人,不配代表孔子,朝廷应收回部分特权,严加管束,甚至……考虑另立南宗?

在这股强大的舆论风向下,本该车水马龙、吊客盈门的衍圣公临时府邸,竟显得异常冷清,门可罗雀。除了少数铁杆拥趸和碍于情面不得不来的官员,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回避。那朱红的大门,此刻仿佛带着某种不洁的烙印,让人望而却步。孔希学的灵堂前,香火寥落,更添几分凄惨与悲凉。

然而,比文官分裂和孔府冷遇更让应天府上下人心惶惶的,是另一个悄然蔓延、却更具蛊惑力的谣言。

传闻有知天机者解读:天幕此次降临,本就要依循某种“天条”,带走三位有分量的“国公”级别人物!前些日子,老曹国公李贞(李文忠之父)寿终正寝,算是应了第一个名额;昨夜,衍圣公孔希学被“气”死,这便是第二个!

而最关键、也最让人毛骨悚然的是第三个名额!

谣言中刻意提及:韩国公李善长前些日子重病已死,却又神奇地“活”了过来!这在冥冥之中,是否意味着他本该是那第三人,却因故“逃脱”了?那么,这空缺出来的、天幕索要的第三个“国公”名额,会落到谁的头上?

这个谣言,结合昨夜孔希学的暴毙和李善长之前的“死而复生”,听起来竟有几分诡异的“逻辑”。它不再局限于文统之争,而是直接触及了勋贵高官最根本的身家性命!一时间,应天府内诸多公爵、侯爵乃至高位重臣府上,气氛都变得微妙而紧张起来。人人自危,互相猜忌,看向彼此的目光中都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与恐惧。

谁,会成为那第三个被天幕“带走”的倒霉蛋?

这个悬而未决的疑问,像一片浓重的乌云,笼罩在七月初八的应天府上空,比天气更加阴沉。昨夜的喧嚣过去,白日的沉寂之下,是更加汹涌的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