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 > 第237章 最不坏的选择:文官政治

第237章 最不坏的选择:文官政治(2 / 2)

朱及第读完,将文稿轻轻放下,沉默了片刻,让这些观点在观众心中沉淀。

“这位网友的观点,非常冷静,甚至有些冷酷,但却闪烁着一种历史的理性之光。”他缓缓说道,“他提醒我们,评价历史制度,不能仅仅基于道德义愤或对‘完美’的想象,而要看在具体的、充满缺陷的现实环境中,哪种安排更能维持共同体的基本秩序与存续。”

“他将文官政治放在与其他几种权力模式的比较中,清晰地指出了其相对优势。的确,文官们会争吵,会结党,会空谈,但他们至少维持了这个庞大帝国不至于因为一个荒唐皇帝的胡作非为而立刻崩解。他们是帝国的‘稳定器’,尽管这个稳定器自身也充满了杂音和摩擦。”

这番跨越时空的“最不坏”理论,在奉天殿前引发了更为复杂的反响。

朱元璋的目光深邃难测。他创立了这套文官科举制度,自然也希望依靠士大夫来治理天下。但听到后世之人将文官政治抬到“最不坏”的高度,他内心却有些不是滋味。这仿佛在说,他老朱家后世子孙的素质,平均下来还比不上这帮文人?!

“哼,文人误国者亦不少!”他冷哼一声,但并未大声反驳,因为这评论确实点中了他内心深处的隐忧——子孙若不肖,该如何是好?或许,依靠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官系统,确实是不得已的“保底”之策。

朱标则若有所悟。他本性仁厚,更倾向于与文官合作共治。这番“最不坏”的理论,某种程度上为他未来的施政方向提供了依据——与其追求不切实际的“独断乾纲”,不如努力驾驭好文官集团这支力量,发挥其“稳定器”和“执行者”的作用。

朱棣眼中则精光闪烁。他从中看到的,是如何利用文官集团的特性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制衡……派系……” 他咀嚼着这两个词,对于如何驾驭乃至分化文官集团,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而下方以方孝孺、黄子澄为代表的文官们,心情则更为激动。这番评论,简直是为他们这个群体“正名”!虽然也指出了他们的缺点,但最终肯定了他们是帝国不可或缺的基石。

“斯言是也!”一位老臣激动地低语,“吾辈读书人,纵有千般不是,总比那些阉竖、外戚、纨绔子弟要强上百倍!这江山社稷,终究要靠圣贤道理来维系啊!”

宋濂也抚须点头,对刘三吾道:“此论虽不中听,却近乎道矣。为政者,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且寻那‘最不坏’的路走下去罢了。”

朱及第最后总结道:“‘最不坏的选择’,这个观点或许消解了我们对历史‘英雄主义’或‘完美制度’的浪漫幻想,但它让我们更贴近历史的真实——那是一种在各种约束条件下,不断权衡、妥协、求存的艰难过程。大明选择了依靠文官集团,这决定了它后期的政治风貌:充满了争吵、党争,也维系了基本的运转,并在某些时刻爆发出如张居正改革般的力量。它无法阻止王朝最终的衰亡,但或许,正是这个‘最不坏’的选择,让它得以延续了比在其他可能路径下更长的国祚。”

“理解这种‘最不坏’的无奈与理性,或许能让我们以更平和、也更深刻的心态,去审视那段充满矛盾与挣扎的历史。”

“最不坏的选择”这个命题,却如同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洪武君臣心中漾开了层层思考的涟漪。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能应对君主素质不确定性的统治体系,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却至关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