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葬礼惊变与直叩人心(2 / 2)

朱元璋看着跪在眼前的方孝孺,眼神复杂。此人的忠诚与刚烈毋庸置疑,但其方法……格杀勿论?此刻在葬礼上的,非公即侯,皆是勋贵重臣,难道能因一个无声的意念回应就全部杀光?

现场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天幕的提问在脑中回响,方孝孺的杀伐之议在耳边震荡,皇帝的沉默如山压下。所有人都低着头,塞着耳朵,仿佛一尊尊泥塑木雕,但他们的内心,却在这一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惊涛骇浪。

选择,无声无息,却已迫在眉睫。而天幕承诺的“奖励”,如同伊甸园中诱惑的蛇,在每个人心底悄悄吐着信子。这场葬礼,已然变成了天幕与皇权之间,一场直叩人心的正面交锋。

朱元璋的铁腕能封锁韩国公府,能威慑应天城的勋贵百官,却无法将那直接响彻在亿兆黎民脑海中的提问一并抹去。当那道选择题如同无形的种子,撒向大明辽阔疆域的每一个角落时,皇权的禁令在生存与欲望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远离帝都的乡村野店,江河舟船,边陲小镇,无数人在惊疑不定中,于心底默念了那个被檄文斥为“妖言”的选项——甲、相信。

然后,奇迹,或者说,他们眼中的“神迹”,发生了。

山东某地的老农,看着突然出现在破旧米缸里的饱满稻谷,足足够全家吃上大半年,热泪盈眶地朝着天空叩拜。

陕西的牧羊人,发现羊圈里凭空多出的五只肥壮山羊,激动得手足无措。

江南久病卧床的穷书生,枕边出现了一包散发着清苦药香的药材,煎服后,缠绵数月的咳疾竟一日好似一日。

更有人得到了闪亮的银锭,崭新的布匹,甚至是一把锋利好用的铁犁……

奖励五花八门,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真实不虚,直接改善了获得者的生活,甚至挽救了生命。或许十两银、十石米在勋贵眼中不算什么,但对于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升斗小民而言,这不啻于天降横财,是实实在在的恩赐!

消息如同野火,在民间悄然而迅速地蔓延。没有张榜公告,没有锣鼓宣扬,但“答题有赏”、“天幕言真”的消息,却通过乡邻亲戚的口耳相传,比任何官方檄文传播得都快、都广。

人们依旧不敢公开谈论天幕,甚至在公开场合,还会跟着乡绅里长骂几句“妖幕惑众”。但私下里,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已然形成:那天幕,怕是真的!至少,它给的赏赐是真的!

更微妙的是地方官府的态度。起初还有胥吏试图依照上命,抓捕几个被举报“答题得赏”的乡民以儆效尤。但很快,这种行动就难以为继。一来,参与之人太多,法不责众;二来,谁也说不准,下一次天幕提问时,自己或家人会不会也需要那“救命良药”或“活命钱粮”?三来,一些胆大的胥吏甚至低级官员自己也偷偷参与了答题,并且获益匪浅。

“谁知道老天爷会不会罚我们?” 这种念头一旦产生,执行的力度便大打折扣。地方官吏们开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明目张胆地宣扬天幕,私下里的“答题”行为,便也默许了。毕竟,上官追究下来,还能以“查无实据”、“乡愚无知”搪塞,但若得罪了那能凭空赐下奖赏的“老天”,后果谁又能承担?

就连那被“诏安”入京途中的施耐庵与罗贯中,在驿站的深夜,感受到脑中提问时,也经历了剧烈的思想挣扎。方孝孺的檄文言犹在耳,皇帝的恩威悬于头顶,但……那是对未知“奖励”的好奇,是对自身信念的隐秘试探。

最终,施耐庵在心中默念了“相信”。他并未得到金银米粮,但脑海中却仿佛多了一些零碎的画面、几句鲜活的对白,正是他苦思冥想的《江湖豪客传》中所需的素材。他浑身一震,看向对面同样眼神闪烁、似乎有所得的罗贯中,两人相视无言,却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与一丝难以言喻的激动。

官方费尽心力构建的“天幕虚无论”,在这润物无声却又实实在在的“奖励”面前,开始从根基上动摇。不再需要激烈的辩论,不再需要严刑的恐吓,人们用最朴素的行动——接受并渴望那改善生活的实惠,投出了自己无声的票。

朱元璋在宫中很快接到了密报,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能感觉到,那道他试图用铁与血筑起的堤坝,正在被无数细小的蚁穴悄然侵蚀。人心,这最难以捉摸的东西,正在利益的驱动下,悄然转向。一场无声的溃堤,似乎已然开始。而这一次,他手中的皇权,竟显得有些无处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