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内阁与军机处(2 / 2)

他走到朱元璋御案前,用手指蘸了茶水,在光洁的紫檀木面上划出几条简明的线条:“陛下请看,若设一专司,不隶五府,不归部院,直承天听。专责军机要务之谋划、边防态势之研判、各地军备之稽查、将帅任免之参详。其成员必选深谙兵事、久经战阵之重臣,摒弃冗员,只求精干。如此,则军令出于一门,决策迅如雷霆,陛下掌控全局,如臂使指。”

朱元璋不置可否,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深邃:“天德,你的意思,是要在五府和兵部之上,再立一个山头?就不怕权柄过于集中,再生出个跋扈的枢密院来?”

徐达似乎早有准备,躬身道:“陛下明鉴!此机构非为分权,实为陛下延伸耳目臂膀。其仅有参赞谋划之权,最终决断,必由圣裁。且其成员由陛下钦点,无常设首领,相互制衡,绝不容一人专断。更关键者,”他加重了语气,“此机构可设于奉天殿一侧,不设吏员,只是要求五府大都督与兵部尚书、侍郎协助皇帝处理军机事务,可借此机构,将军事决策与文官日常行政彻底剥离,避免如后世那般,文臣以不知兵之见,妄议戎机,掣肘边将!”

最后这句话,精准地触动了朱元璋内心那根因天幕而紧绷的弦。他想起了天幕中文官集团那无处不在的影响力,甚至能影响皇帝决策、操控舆论。军事,必须保持其独立性和效率,绝不能沦为文官政治的附庸!

朱元璋眼中犹豫尽去,猛地一拍御案,茶水震得溅出:“好!天德!此言深得吾心!文武分途,各专其职,相互制衡,此乃长治久安之道!你这个想法,正合时宜!”他目光灼灼,一个充满力量与决断的名字已然成形,“这个专理军机的所在,便叫 军机处 !就要有这般机密、迅捷、直属于咱的架势!”

话音刚落,朱元璋似乎才想起东边偏殿那块刚刚挂上的“军机房”牌子。他眉头微皱,立刻对内侍下令:“去,将奉天殿旁那‘军机房’的牌子给咱撤了!那里以后改叫 内阁筹备处 !专司研讨内阁设立事宜。”

随即,他看向徐达,语气不容置疑:“至于你方才所议,专理军机要务之机构,便依咱所言,定名为 军机处 !即刻着手筹备,嗯……就叫 军机筹备处 吧。”

然而,在宣布这至关重要的军机筹备处人选时,朱元璋的话却让徐达,乃至所有暗中关注此事的人都感到意外。

“军机筹备处,由秦王朱樉、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领衔负责。” 朱元璋的声音平淡,却带着最终的裁决意味。

这个名单里,没有提议者徐达,更没有因天幕提及因其子李景隆在靖难中“葬送百万大军”而名声受损的曹国公李文忠。

徐达神色不变,恭敬领旨,心中却是一凛。他瞬间明白了皇帝的深意:陛下既要设立军机处以集中军权、制衡文官,又不愿让军方最具威望、战功最着的他来主导此事,以免形成新的、难以控制的军头。启用性格已悄然转变的秦王朱樉,搭配冯胜、傅友德这等功勋卓着、威望稍次但却与太子、燕王关系并不密切的老将,既能保证筹备工作的顺利进行,又能确保军机处从一开始就牢牢掌控在皇帝手中,而非某个勋贵个人之手。

朱元璋看着领旨退下的徐达,目光深沉。他欣赏徐达的忠诚与能力,但也从未忘记对军权的绝对掌控。天幕带来的警示,让他更加坚信,任何可能的权力中心,都必须被分割、被制衡,无论对方是谁。

内阁与军机,一文一武,两大未来帝国的核心权力机构,就在这天幕笼罩下的洪武十一年五月,几乎同时开始了它们的孕育历程。而朱元璋,正以其深沉的帝王心术,精心布局,试图为大明打造一个他认为更加稳固、更能抵御未来风险的权力框架。只是这框架最终将引向何方,此刻无人能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