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邓纽钴录氏甄嬛(2 / 2)

尤其是远在青田的刘璟,听到自己的子孙还能承袭“诚意伯”,那种跨越时空的血脉牵连,让他古井无波的心境也泛起了涟漪。这意味着,他这一脉,并未因未来的风云变幻而彻底沉寂。

吴良、耿炳文等已知自己能在洪武后期和建文朝存活的将领,也纷纷向常茂、李文忠等人道贺,心中暗自庆幸,同时也对未来的皇帝嘉靖,莫名地生出了一丝好感。

然而,与这份狂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部分人的死寂与惨白的脸色。

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人,如同被泼了一盆冰水,从头凉到脚。名单上没有他们的名字!一个可怕的念头不受控制地涌上心头:难道……难道我们两家,根本就没能延续到嘉靖朝?甚至在洪武朝后期,就已经……

他们不敢再想下去,巨大的恐惧攫住了心脏,让他们几乎无法呼吸。看向彼此的眼神中,充满了兔死狐悲的绝望。他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龙椅上的朱元璋,那目光复杂无比,有忠诚,有恐惧,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祈求。

而如蓝玉等一大批骄兵悍将,在短暂的为同僚高兴之后,也迅速冷静下来。他们看着狂喜的常茂、李文忠,又看看面如死灰的冯胜、傅友德,再联想到天幕之前透露的靖难之役、嘉靖皇帝的权术……一个冰冷的事实浮现在他们心中:

除了常、李等少数早期核心或特殊存在,以及汤和这种极早急流勇退、刘伯温这种背景独特者,他们这些在洪武中后期手握重兵、权势煊赫的将领,其家族想要平安延续,希望极其渺茫。除非……除非那位仁厚的太子朱标能够顺利继位,并且有能力驾驭他们、保护他们。否则,无论是按照太祖皇帝的铁腕,还是根据天幕揭示的残酷未来,等待他们和家族的可能都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个认知,让一股寒流在勋贵武将队列中无声地蔓延。许多人开始真正思考,如何才能在这场即将到来的权力风暴中,“平安脱身”。而越想,他们就越绝望地发现,似乎唯一的生路,都系于太子朱标一人之身,唯有太子正常继位,他们才能活。

在这悲喜交织、暗流汹涌的奉天殿外,秦王府深处西侧一个僻静的小院内,秦王次妃邓氏,正凭窗而立,静静聆听着天际传来的声音。

自天幕将她苛待正妃观音奴、私穿皇后服饰等事公之于众后,她的人生便从云端跌落。虽然朱元璋念及她故去的父亲邓愈的功勋,以及那份对邓家的复杂愧疚,并未如天幕预言般将她赐死,甚至没有强制她按那份“和离书”所言出家为尼,甚至容忍她将自己关在西边小院幽居,与东边那个她未来百般欺凌的正妃观音奴,隔着整个秦王府的繁华与冷清,形成了讽刺的对照。

往日的骄纵与野心,在这漫长的幽禁中,早已被磨去了大半,剩下的是无尽的惶恐与自我怀疑。她深怕自己会成为邓家的罪人,因一己之过,连累父亲用性命搏来的荣耀门楣。

直到此刻,天幕中清晰地传来“定远侯……邓家后世恢复爵位”的话语,如同一道阳光,骤然刺破了她心中积郁已久的阴霾。

邓氏猛地捂住了嘴,眼眶瞬间红了,身体因激动而微微颤抖。一直紧绷的肩膀,终于松弛了下来。

“还好……还好……”她喃喃自语,声音带着哽咽,“邓家还在……爵位也恢复了……父亲,女儿……女儿总算没有成为邓氏的千古罪人……”

巨大的释然之后,一个念头不可抑制地在她心中滋生、蔓延。天幕说过,后世的秦王一脉,皆是她所出。而邓家能在百多年后重获恩典,恢复爵位,这其中,难道没有后世秦王(她的子孙)在宫中斡旋、念及母族情分的缘故吗?

想通了这一层,邓氏的心境豁然开朗。她之前的所作所为,是取祸之道,险些万劫不复。但如今,既然邓家与秦王一系的命运在未来已然绑定,那么,她现在的处境,或许并非绝路。

“王爷……”她轻声念着秦王朱樉的名字。那个曾经对她百般宠爱,又因天幕之事被她冷落疏远的男人。她知道,朱樉内心深处对父皇的严厉管教亦有怨怼,对自己的情分未必就真的彻底断绝。

或许……或许她不该再这样一味地幽怨自闭下去。为了邓家,也为了自己未来那些身为秦王的子孙,她应该设法缓和与朱樉的关系。不需要恢复往日的专宠,哪怕只是维持表面上的夫妻名分,让秦王记得,她才是他所有继承人的生母,这就足够了。

她走到妆台前,看着镜中虽然憔悴却依旧未失颜色的脸庞,心中渐渐有了计较。不能急,要慢慢来,要寻一个合适的时机,表现出她的悔过与柔顺……毕竟,未来的脉络似乎已经指明,她邓氏与秦王这一支,是注定要纠缠下去的。她不能再任性,必须为家族,也为那个由她血脉延续的秦王未来,做点什么了。

深院寂寂,无人知晓,一个曾经跋扈的女子,在历史的回响中,悄然完成了一次心态的转变,从绝望的囚徒,变成了为未来血脉而战的母亲。这份转变里,有私心,有算计,却也掺杂了一丝源自血脉责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