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后世的“牢房”(2 / 2)

“一天六个白面馒头?!还有一个鸡蛋?!”

“每个星期还能吃到一顿饺子,星期好象是色目人的时间概念,七天吃一顿饺子?”

朱及第这番关于“艰苦”生活的描述,如同在洪武时空投下了一颗炸雷!从紫禁城内的朱元璋、朱标,到奉天殿外的侍卫,再到应天府乃至大明各地能看见天幕的百姓,无数人下意识地咽了一大口口水!

一天六个白面馒头!一个鸡蛋!三天还能吃一次肉!一个星期吃一顿饺子?!这……这他娘的是坐牢?!这简直是过年都不敢想的神仙日子!许多面有菜色的百姓眼睛都直了,恨不得自己也能去后世“坐牢”。一些老农喃喃道:“后世……后世的老爷们,过的都是这种日子吗?那牢饭都比俺们过年吃得好啊……”

众人的震惊还未平息,朱及第似乎为了佐证自己的话,在天幕上放出了几张图片——那是看守所内部的照片:光滑得能照出人影的浅色地板,雪白平整的墙壁,明亮如昼的灯光(LEd灯),整齐划一的床铺,还有干净的卫生间……

朱及第放出的那几张后世看守所的照片,如同在洪武时空撕开了一道通往异世界的裂缝,将一种超越想象的现实,硬生生怼到了每一位观者眼前。

首先冲击众人的,是那种无处不在、近乎诡异的“洁净”与“规整”。光滑如镜的地面,并非他们熟悉的金砖或石板,而是一种浑然一体、毫无缝隙的浅色材质,光可鉴人,甚至能模糊倒映出上方那些散发着稳定白光、不知为何物的“灯盏”。墙壁雪白平整,不见丝毫斑驳或污渍,仿佛刚刚粉刷过一般。一张张低矮的床铺排列得如同用尺子量过,上面的被褥叠成了棱角分明的方块,这种刻板到极致的整齐,透出一种冷冰冰的秩序感,与众人认知中牢狱应有的阴暗、杂乱、污秽截然不同。

“那……那是何物所铺?竟能如此平整光亮?”一位工部的老侍郎颤巍巍地指着照片中的地板,他一生督造过无数宫殿府衙,却完全无法理解那种材质。那种光洁度,连皇宫御用的最上等金砖打磨后也远远不及。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那些“灯”。没有烟熏火燎,没有摇曳不定,只有一片稳定、均匀、刺眼的白光,将整个空间照得亮如白昼,连最隐蔽的角落都无所遁形。这种“光”超出了洪武时代人们对“明亮”的所有认知范畴。几个年幼的皇子甚至害怕地往母妃身后缩了缩。

朱元璋已经不由自主地离开了御座,仰着头,死死盯着天幕。他的瞳孔因震惊而微微收缩,脸上惯有的威严和深沉被一种近乎呆滞的难以置信所取代。作为富有四海的帝王,他见过天下最珍贵的宝物,营造过最宏伟的宫殿,但此刻,照片中那间后世关押罪人的囚室,其展现出的某种“品质”,却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认知颠覆。

他的目光死死锁在那光洁的地板和明亮的灯光上,下意识地抬手,摸了摸身旁奉天殿冰冷的蟠龙金柱和略显粗糙的彩绘梁枋。一种难以言喻的对比,在他心中剧烈冲撞。他这象征着至高皇权的金銮宝殿,与那后世囚室相比,竟显得……如此的“陈旧”和“黯淡”?这种念头让他感到一阵轻微的战栗和荒谬。

“……这墙壁,这地面,莫非是仙家手段?”一位勋贵喃喃低语。他们无法理解混凝土、环氧地坪漆和LEd照明,只能将其归因于无法想象的技术或神力。

朱元璋的震撼,远不止于表面。他敏锐地意识到,能打造出如此环境的后世,其背后所蕴含的国力、技艺、乃至对资源的掌控力,已经达到了一个他无法企及甚至无法理解的高度。关押犯人的地方尚且如此,那寻常百姓家,乃至真正的权贵府邸,又该是何等光景?一种深沉的、混杂着无力感与极度好奇的情绪,在他心中蔓延开来。这不再是单纯的“富庶”可以形容,这简直是换了一片天地!

整个奉天殿前,鸦雀无声。只有粗重的呼吸声此起彼伏。所有的文臣武将,都被这来自数百年后的“寻常”景象,震慑得失去了言语的能力。他们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所谓的“后世”,并非只是时间上的延续,更可能是一种文明层级上的彻底飞跃。而他们引以为傲的大明盛世,在这惊鸿一瞥的对比下,竟显得如此……渺小和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