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好!好一个‘如果’!好一个逆天改命!”施耐庵拍案笑道,眼中重新焕发出神采,“贯中啊贯中,为师不如你!是啊,历史是死的,但人的想象是活的!他朱家唱他的铁血帝王戏,我等便写我等的纸上春秋梦!这书,不仅要写,还要写得更加精彩!让后世之人知道,在那注定的结局之外,曾有过怎样的可能!”
师徒二人相视而笑,先前因天幕而产生的些许颓唐一扫而空。夜空中的光幕依旧讲述着真实的历史,而在地面的书斋里,另一段基于历史却又超越历史的瑰丽想象,正在悄然萌发。笔墨的力量,或许无法改变过去,却足以照亮另一种未来。
就在江南的施耐庵、罗贯中师徒于书斋中畅想文学世界的“如果”之时,应天府奉天殿前,太子朱标的心境也正经历着一场剧烈的变化。
连日来的天幕放映,尤其是关于四弟朱棣未来那般煊赫的“永乐盛世”与赫赫武功,以及自己父子一系悲凉结局的对比,无疑给朱标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挫败感。那种“未来被否定”的阴霾曾一度笼罩在他心头。
然而,当他仔细聆听着天幕对永乐朝利弊的分析,特别是听到网友指出朱棣“既做皇帝又做大将军”、事必躬亲导致后期帅才匮乏、乃至陷入不断亲征的疲惫循环时,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他的脑海,让他几乎窒息的信心重新开始跳动,并且越发强劲!
“孤…未必不如四弟!”
朱标的目光逐渐变得锐利而清晰,他开始在内心构建一幅截然不同的蓝图:
“四弟之能,在于冲锋陷阵,在于果决狠辣。但他最大的问题,也在于此!他习惯了亲自掌控一切,既是帝王,又是统帅,这固然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却也耗尽了他的心力,更抑制了手下将领独当一面的才能成长。他晚年无人可用,不得不频频亲征,岂非必然?”
“而孤若继位,”朱标的思绪飞速运转,“父皇留给孤的,是何等雄厚的一套班底!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凉国公蓝玉……这些皆是久经沙场、能征惯战的顶级帅才!他们任何一人,其军事才能和经验,难道不比四弟更强?届时,何须帝王亲自披坚执锐?”
一个清晰的画面在他脑中形成:若四弟安分守己,继续做他的塞王,做他的“征北大将军”,那么他将得到朝廷全力支持,拥有这些顶级名将作为副手或策应,北逐蒙元或许更加高效彻底;若他真有不臣之心……面对冯胜、傅友德、蓝玉这豪华阵容的联手打压,他又岂有半分胜算?
“而孤要做的,”朱标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使命感涌上心头,“不是去做一个大将军,而是去做一个真正的皇帝!孤的职责,在于朝堂,在于平衡!调和文武,弥合淮西勋贵与江南文臣的裂隙,安抚北方势力与南方腹地……让各方力量都能为大明所用,而非在内耗中彼此削弱甚至毁灭!”
想到此处,朱标只觉得胸中豁然开朗,一股强大的自信重新充盈起来。他或许没有四弟的军事天赋,但他拥有四弟所不具备的、来自父皇毫无保留的信任和一套完整的、经历过开国战争考验的文武班底。他若能妥善运用,创造一个内部更和谐、根基更稳固、持续力更强大的盛世,绝非虚妄!
“一个超越永乐的大明……盛世……”这个念头在他心中生根发芽,驱散了所有的阴霾。他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目光望向龙椅上的父亲,眼中充满了重新燃起的斗志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