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高燧案与胖太子的担当(1 / 2)

天幕上,朱及第的讲述进入了新的高潮,这一次,焦点对准了朱棣的家族内部。

“老铁们,如果说处理南军降将体现了永乐大帝对旧敌的猜忌,那么发生在永乐二十一年的‘赵王朱高燧案’,则彻底暴露了其晚年对至亲骨肉的极度不信任和帝王心术的冷酷。”

“赵王朱高燧,是永乐帝的第三子,素来受宠,甚至一度因二哥朱高煦的鼓动和自身的野心,有过夺嫡的非分之想。永乐二十一年,永乐帝北征后因病返回北京,身体状况急剧下滑,甚至出现了‘中外事悉启皇太子’(朝廷内外事务都交给太子处理)的情况。”

“就在这个敏感时刻,突然有人告发赵王朱高燧与其部下、宦官勾结,密谋毒杀皇帝,并计划在得手后,废黜太子朱高炽,自立为帝!” 天幕上配合出现了戏剧化的紧张画面,“更骇人听闻的是,据说连毒药都准备好了!”

“此事一出,朝野震惊。所有人都以为,以永乐帝晚年的脾气和此事性质的严重性,赵王朱高燧必死无疑。”

“然而,关键时刻,一个人的态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那就是太子朱高炽。”朱及第的语气中带上一丝赞赏。

“面对这个一直给自己使绊子、甚至可能威胁到自己性命的弟弟,太子朱高炽没有落井下石,反而极力为其辩解,向盛怒中的父亲恳求,声称这一定是下人妄图富贵而构陷赵王,赵王绝无此心,更绝不会做出弑父之举。”

“最终,在太子的极力保全下,永乐帝下令只诛杀了具体策划此事的宦官和部将,如宦官黄俨、江保等人,而赦免了赵王朱高燧。朱高燧经此一吓,魂飞魄散,从此彻底安分下来,再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

朱及第总结道:“这个案件,如同一面镜子,一面照出了永乐帝晚年深重的猜忌之心,连儿子都怀疑;另一面,也照出了太子朱高炽在关键时刻的宽厚、理智和顾全大局。他维护的不仅仅是弟弟,更是皇室表面的和谐,避免了又一场人伦惨剧。”

天幕之下,奉天殿前的洪武君臣们,都被这惊心动魄的皇室阴谋和太子的处置方式吸引了。

朱元璋捋着短须,眼中流露出罕见的赞赏之色,对身旁的马皇后、朱标以及周围的徐达、李善长等重臣说道:“老四家的这个老大(朱高炽),嗯……是个好孩子,是个合格的太子!身处嫌疑之地,能不顾个人恩怨,以大局为重,保全兄弟,稳定人心。这份仁厚和智慧,难得!标儿,你这侄子,不错!”

能得到洪武大帝一句“合格的太子”的评价,可谓极高。朱标也欣慰地点头,对这位未来的胖侄子充满好感。

但随即,朱元璋像是想起了什么至关重要的事,眉头又皱了起来,语气变得无比坚定和认真:“就是这孩子的体格……天幕之前说他胖到需要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这不行!绝对不行!身体是根本!”

他猛地转头,目光似乎能穿透时空,看向还有几个月才出生的朱高炽,用一种近乎发誓的口吻说道:

“这一回!不管怎么样!咱老朱家一定要好好养这个孩子!断不能让他再长成那般模样!得让他习武强身,饮食有度!必须得有一个好身体,才能扛得起这千斤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