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死得也不清楚的李景隆(1 / 2)

天幕之上,朱及第仍在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永乐大帝朱棣的丰功伟绩,但接下来的内容,却让这份荣耀听起来多了几分沉重和无奈。

“永乐大帝一生曾五次亲征漠北,”朱及第板着手指算道,“第一次在永乐八年,第二次在十二年,这头两次,可谓是势如破竹,打出了大明的国威。然而第三次在永乐二十年、第四次在二十一年、第五次则在二十二年……可以说,在他人生的最后三年,几乎全部是在塞外的沙场上度过的。”

他的语气略带一丝调侃:“但与前两次的显赫战功相比,后面这三次的战果嘛……就有些可怜了。而这三次的对手,说来有些搞笑,竟然都是永乐一征漠北时第一个打败的手下败将——鞑靼太师阿鲁台。”

朱及第适时插入了解释:“话说这阿鲁台,在第一次战败后,曾一度假意臣服明朝,甚至被永乐皇帝封为和宁王。他巧妙地利用明朝与瓦剌之间的矛盾,在明朝打击瓦剌时喘息壮大。等瓦剌势衰,他领导的鞑靼部便又重新崛起,再次成为边患。”

“更重要的是,”朱及第强调,“经历了第一次的惨败,阿鲁台已经彻底摸清了永乐皇帝大规模御驾亲征的套路和极限。于是他采用了一种全新的、也是后来被无数人熟知的战术——当永乐皇帝率领庞大明军浩浩荡荡出塞时,他就率领部众远遁千里,避其锋芒,让你在广袤的漠北找不到主力,疲于奔命。而一旦明军因粮草不继、人困马乏而被迫回师时,他又像饿狼一样悄悄尾随,在你最松懈的时候追上来咬一口。这简直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活教材!”

天幕之下,朱元璋听到这里,忍不住狠狠瞪了一眼站在不远处的四儿子朱棣,虽然没直接开口,但那眼神里的怒其不争都快喷出来了:“蠢材!为什么次次都要自己亲征?是对手下将领的忠诚不放心,还是对他们的能力不放心?若手下无可用之将,岂不是你当主帅的无能?!”

一旁的魏国公徐达,也是朱棣的岳父,看得更为透彻,他轻叹一声,既是对皇帝说,也是对自己说:“陛下,臣不得不说,燕王殿下这怕是陷入了当年诸葛武侯一样的困境。自身能力极强,事必躬亲,久而久之,手下文武便习惯了一切听令行事,缺乏独当一面的锻炼和魄力。这样的结果,最终就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以至于到了后期,竟无足以彻底平定北疆的帅才,逼得永乐大帝不得不以万乘之尊,一而再,再而三地亲自奔波于塞外苦寒之地。” 这番话,点出了朱棣军事领导风格带来的潜在问题。

就在朱元璋和徐达这一帝一将都对朱棣颇有微词之时,天幕上的朱及第话锋再转,抛出了新的议题:

“大明奇案录之永乐快乐曲第十四弹:都有谁跟随永乐一同亲征?”

他说完,并未直接解答,而是顺势打开了网友的评论栏。

网友们纷纷留言:

“除了张辅、柳升这些勋贵将领,听说像李景隆这样虽然被圈禁但身份特殊的不安份分子也被带上了战场,不知是镀金还是看着放心?”

“最关键的是,永乐皇帝每次亲征,简直就是个移动的朝廷!他不仅带着孙子朱瞻基(既有隔代亲,恐怕也有人质之嫌),还经常带着户部、兵部的尚书或者侍郎!他是一边打仗,一边在军帐里处理重要的国家政务!”

这条评论引发了连锁反应:

“这就造成了一个奇葩的现象:太子朱高炽作为监国,理论上应该坐镇中枢处理日常政务。但皇帝带着核心部门的高官在外面跑,重要决策自然就在军中了。太子岂不是很尴尬?”

“没错!而且前期永乐皇帝常驻北京,但南京才是名义上的首都!太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南京监国的!当然,后三次亲征时,太子和朝廷中枢应该已经北迁到北京了.....”

就在这时,另一位网友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