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 > 第101章 方孝孺到底有没有被诛十族

第101章 方孝孺到底有没有被诛十族(2 / 2)

他首先概述了流传最广的故事版本:“根据《明史纪事本末》等后世流传甚广的记载,方孝孺因拒绝为成祖皇帝起草即位诏书,并痛斥其篡位,激怒陛下。陛下威胁‘汝独不顾九族乎?’,方孝孺慨然答‘便十族奈我何!’。陛下震怒,遂将其门生故旧凑为第十族,连同其九族一并诛灭,遇害者达八百七十三人。这便是‘诛十族’传说的完整链条。”

朱及第话锋一转,点出了核心疑点:“然而,老铁们,如果我们去翻看最权威的《明实录》或永乐朝当时的官方档案,会发现对此事的记载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干脆避而不谈。 尤其是朱棣授意编修的《奉天靖难记》,甚至将方孝孺描绘成摇尾乞怜的懦夫,这显然与后世形象大相径庭,其可信度存疑,但也反衬出当时官方可能意在淡化处理,而非渲染此种极端刑罚。”

他补充道:“不仅如此,与方孝孺同时代或年代相近的一些私人笔记和史料,对于‘诛十族’这一如此爆炸性的事件,也并未留下明确记载。这意味着,在事件发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诛十族’之说并非广为人知或得到公认。”

“那么,‘诛十族’的说法是何时以及如何兴起的呢?”朱及第继续分析道:“根据考据,这一说法大致起源于明朝正德、嘉靖年间,也就是事件发生一百多年后。例如,正德年间姜清所着的《姜氏秘史》中首次出现了相关的明确记述,将其归因于方孝孺的激辩言语。 此后,祝枝山的《野记》、高岱的《鸿猷录》等私家着述都采纳并丰富了这一说法,给出了具体的死亡人数(八百四十七人或八百七十三人)。 明末清初的《罪惟录》更是详细列出了‘十族’的构成(宗支、母族、妻族、朋友门生)。”

“当然,也有许多后世学者对此提出了强烈质疑。”朱及第切换到反对观点:“清初的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虽采信此说,但清代着名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则明确指‘方孝孺十族之说,实未见于正史,乃野史之夸大其词’。 甚至有现代学者通过梳理方孝孺殉难事迹的叙事演化过程,认为‘诛十族’仅是一个传说,不能视作历史事实。”

“质疑者提出的一个重要反证是,”朱及第补充道,“方孝孺似乎并非绝嗣。有记载称其幼子方德宗被门人暗中救出,藏匿抚养,并冒姓余氏,这一支血脉得以延续,并在明熹宗天启年间得到朝廷的抚恤。 若果真被‘诛十族’,其直系后代得以存续的可能性极低。此外,亦有考证指出,方孝孺的一些远亲,如堂兄方克家、侄子方琬等,有记录显示他们在宣德年间仍然在世, 这似乎也与‘尽诛’之说相矛盾。”

面对双方的观点,朱及第提出了一个可能的折衷解释:“有一种观点认为,朱棣当时对方孝孺及其关联势力进行的,很可能是一场规模空前、手段残酷的政治清洗。其范围确实远远超出了传统‘九族’的范畴,广泛株连了他的门生、故旧、同党(即所谓‘方党’),以致罹难者众,给时人和后世造成了‘诛十族’的强烈印象。 这种针对特定政治集团的连坐惩处,在恐怖程度上或许不亚于甚至超过了制度化的‘诛九族’。”

“后来,”他继续分析,“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到了明代中后期,由于政治环境变化(如嘉靖朝‘大礼议’事件中对气节的推崇)、文人士大夫借助方孝孺事迹宣扬忠君观念和士人气节的需要, 这一事件被不断渲染、夸张和符号化,逐渐定型为‘诛十族’这一极具冲击力的叙事,并广为流传。 ”

朱及第总结道:“因此,关于方孝孺是否被‘诛十族’,至今仍无绝对定论。一派认为纯属后世编造的恐怖故事,另一派则认为可能是一次针对‘方孝孺政治集团’的、被后世称为‘诛十族’的扩大化清洗。真相,或许永远埋在了历史尘埃中,成为了大明历史上最着名的罗生门之一。”

天幕下,年轻的方孝孺听着自己未来可能面临的“诛十族”的恐怖名声,脸色苍白,露出一阵苦涩至极的笑容。他追求学问,理想是弘扬圣人之道,辅佐明君成就三代之治。可如今,这“方十族”的骇人恶名一旦传开,莫说仕途,恐怕连学术之路都彻底断绝了!谁还敢来拜他这个可能带来灭顶之灾的人为师?他的理想,还未开始,似乎就已看到了终点。

龙椅上,朱元璋摸着下巴,竟然难得地侧过头对太子朱标说了一句:“标儿,看到了吗?别的不说,在杀人立威、铲除后患这方面,老四这狠劲,确实比你强!”

朱标:“……”他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应。这是在夸四弟果决?还是在损他残忍?或许兼而有之。

而站在皇子队列中的朱棣本人,此刻脸色也是青一阵白一阵。被天幕公开讨论自己未来可能背上的“诛十族”暴君罪名,已经让他无比难堪。再听到父皇这不知是夸是损的评价,他更是憋闷得说不出话。这到底是夸我呢,还是损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