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倒下的帅旗(1 / 2)

洪武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天幕如期再开。奉天殿前的君臣们已然有了心理准备,但接下来的内容,依旧让他们瞠目结舌。

朱及第的声音带着一种见怪不怪的调侃,讲述着白沟河之战前的几次交锋。

“话说这靖难战场,真是怪事年年有,建文朝特别多。猛将瞿能,确实勇冠三军,好几次率领精锐骑兵,都成功冲破了燕军的阵型,甚至一度杀到了燕王朱棣的帅旗附近,眼看就能上演阵斩敌酋的旷世奇功!”

“然而!”朱及第话锋一转,“每次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总是功亏一篑。为什么呢?因为咱们的建文帝朱允炆小朋友,在南京深宫里,忧心忡忡地写下了一道着名的圣旨——‘诸将士须体朕心,勿使朕负杀叔之名’,通俗点讲,就是‘不准伤我四叔’!”

“这道圣旨一到前线,那就成了燕王最好的护身符!”天幕上仿佛出现了滑稽的画面:明军将士围着朱棣,刀枪并举,却无人敢下死手,眼睁睁看着他被亲兵救走。“朱棣好几次深陷重围,都是靠着这道‘免死金牌’成功脱身。这仗打得,憋屈啊!”

天幕下的朱元璋听得直翻白眼,恨不得把那个才两岁的傻孙子揪过来狠狠抽一顿。马皇后也是连连摇头叹息。朱标则是一脸尴尬,为自己儿子的愚蠢感到羞愧。

然而,更离谱的还在后面。

“决定性的白沟河之战爆发了!”朱及第语气加重,“这一战,燕军陷入了真正的绝境!兵力悬殊,伤亡惨重,阵线即将崩溃。就在这山穷水尽之时,燕王朱棣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他既没有带头冲锋,也没有下令撤退,而是……站在一处高坡上,对着远处空无一人的方向,神秘地、使劲地……摇动起了手中的马鞭!”

“而更神奇的是!”朱及第的声音充满了不可思议,“对面朝廷军主帅李景隆,在看到朱棣这个莫名其妙的动作后,竟然……再次展现了他‘卓越’的战场洞察力(?)!他立刻对部下说:‘燕贼此举古怪,前方必有埋伏!不可轻进!’ 然后——果断下令鸣金收兵!给了燕军宝贵的喘息之机!”

“噗——!”

奉天殿前再次爆发出压抑不住的笑声和惊呼。

“这李景隆……真是燕王的福星啊!”

“这理由找的……我服了!”

“摇鞭子?这能吓退六十万大军?哈哈哈哈!”

就在众人以为李景隆的“表演”已经到达巅峰,不知他还能如何“超越”自己时,天幕上出现了整个靖难之役中最具标志性、也最富争议的一幕——

画面中,代表朝廷军主帅权威、高大巍峨的“李”字帅旗,在数十万大军的注视下,毫无预兆地、缓缓地……倾倒了下去!

“就在这关键时刻!”朱及第的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悬疑感,“一个决定战局走向的事件发生了——李景隆的帅旗,倒了!”

“大明皇家奇案之永乐快乐曲第六弹!”朱及第大声宣布,“李景隆的帅旗,究竟是如同《明史》所载,是被一阵神乎其神的‘大风’刮倒的?还是如同许多野史推测的那般,是李景隆自己或者其亲信,眼看战局不利于燕王朱棣(或者为了‘配合’燕王),故意砍断的?!”

为了增加互动,朱及第暂时解开了评论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