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名符其实的永乐快乐曲(2 / 2)

“按理说,李景隆先是‘鸣金救燕王’,后又‘弃军赠甲粮’,葬送五十万大军和无数物资,如此滔天大罪,砍十次脑袋都算轻的。然而,咱们的曹国公,再次展现了他超凡的……呃……‘综合能力’。”

“他非但没有请罪,反而 倒打一耙,将战败的责任巧妙地推给了‘天气不利’、‘士卒怯战’、‘瞿能冒进’、‘燕贼过于狡猾’等等等等。更重要的是,他极力渲染了燕宁联军的‘强大’和‘不可力敌’,强调自己是如何‘果断’地保全了‘有生力量’(虽然没人看见生力军在哪儿),为朝廷‘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而应天府里的那‘建文四傻’——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还有咱们的建文帝朱允炆本人,”朱及第的声音充满了讽刺,“竟然……真的信了!”

“不仅信了,他们反而觉得李景隆‘临危不乱’、‘处置得当’、‘虽败犹荣’(?)。加上李景隆曹国公的尊贵身份和与皇家的亲戚关系,建文帝非但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反而好言抚慰,并且……做出了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英明’决定——”

朱及第故意拉长了声音,吊足了胃口。

“建文帝认为,前次失败非战之罪,乃兵力仍显不足,遂——”天幕上的文字特效猛地炸开,“倾尽国力,再次为李景隆筹集了整整六十万大军!更多的粮草,更精良的装备,更充足的饷银!并且再次拜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赐予更大的权柄,命他第三次北上,务必一举荡平燕逆!”

“噗——”

“哈哈哈!”

“六十万!”

奉天殿前,刚刚还被朱元璋怒火吓得鸦雀无声的勋贵们,听到这个数字和决定,再也绷不住了,压抑的哄笑声如同决堤的洪水,再次爆发出来!

这一次,几乎是异口同声,带着一种看透一切的、戏谑的、甚至带着点兴奋的语调,无数声音混杂在一起,高喊道:

“一战灭六十万大军的——”

“大明战神!!”

“诞生了!!!”

这喊声里充满了荒诞、嘲讽和一种置身事外的看戏心态。他们已经完全接受了李景隆“运输大队长”和“燕王最佳辅助”的人设,甚至开始期待他下一次能玩出什么更离谱的花样来。

徐达捂着肚子,笑得直抽抽:“六十万……陛下,臣……臣打了一辈子仗,都没指挥过六十万人……李景隆这小子,运气真是……真是好到逆天啊!”

李文忠已经彻底放弃治疗了,瘫坐在地上,有气无力地摆手:“爹,您别拦着我,等我回去就写封信,让景隆下次直接带着玉玺去北平算了,省得麻烦……”

朱元璋看着底下这群快要笑疯了的臣子,自己也是气极反笑,指着天幕骂道:“蠢货!一窝蠢货!朱允炆这个小蠢货!齐泰黄子澄那两个大蠢货!还有李景隆那个绝世……咱老朱家怎么尽出这些玩意儿!”

欢快(?)的气氛中,朱及第的声音悠悠传来:

“至此,靖难之役的走向,已经变得……嗯……十分清晰且充满了某种独特的‘趣味性’。后世网友将其戏称为‘永乐快乐曲’,真是名副其实,贴切至极!”

“为什么快乐呢?”朱及第自问自答,“因为你看,燕王朱棣这边,虽然看似险象环生,但总有‘贵人’相助:装疯时有人送儿子回来,守城时有人关键时刻鸣金,缺兵少粮时有人千里送货,现在更是有人源源不断地把大军和物资送上门给他练级……”

“而建文帝这边,虽然坐拥天下大义和绝对优势兵力,却总能以各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将优势一点点葬送,将忠臣良将逼入绝境,将蠢材奸佞捧上高位……这种强烈的反差和戏剧性,让几百年后的我们看来,可不就是一场跌宕起伏、精彩纷呈的‘快乐’大戏吗?”

天幕下的勋贵们纷纷点头赞同,笑得更加开心了。是啊,只要死的不是自己,看老朱家叔侄这么折腾,还真是挺快乐的!

偏殿中的燕王妃徐妙云,听着外面震天的笑声和“大明战神”的呼喊,再回想天幕描述的那守城的惊险,心情复杂难言。这“快乐”,对她而言,可是刀尖上舔血换来的。

朱及第最后总结道:“那么,获得了六十万大军加持的‘大明战神’李景隆,又将如何‘再创辉煌’?燕王朱棣又将如何‘笑纳’这份大礼?咱们的建文帝还会拿出多少家底来支援他四叔?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天幕缓缓变暗。

奉天殿前,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只有朱元璋看着笑得东倒西歪的臣子们,又看看地上趴着的朱棣,无奈地叹了口气。

这家门不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