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李景隆的“战神”之手(2 / 2)

天幕上,朱及第的声音再次响起,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

“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瞿能父子即将彻底奠定胜局的关键时刻!从朝廷军的后方,突然传来了清晰而急促的——鸣金收兵之声!”

“这个时机!”朱及第猛地提高了音调,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惊叹,“这个时机选择之‘精妙’,之‘刁钻’,简直是神来之笔!早一刻,瞿能可能尚未攻到险要处,退了也就退了;晚一刻,说不定瞿能已经彻底杀入城内,大局已定了!”

“偏偏就在这胜负天平将倒未倒的最微妙瞬间,收兵的锣声响了!后世无数军事爱好者分析至此,都不禁产生一个荒诞的联想:如果李景隆的对手不是燕王一家,如果他真心为朝廷打仗,就凭这份对战机的‘精准’把握能力,他或许……还真能成为一代‘大明战神’!”

朱及第的语气充满了反讽的调侃:“毕竟,这世上,能打胜仗的名将很多。但能把一场怎么看都必胜的战役给打输了,能把一座眼看就要攻下来的城池,在最关键的时刻用最‘合理’的方式叫停——这份‘功力’,这份‘控制力’,恐怕就是兵仙韩信、大将军卫青、冠军侯霍去病、卫国公李靖,乃至咱们的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也不敢说有这个把握吧?这得需要对战场形势和部下心理有着何等‘超凡’的理解啊!”

“前沿正杀得眼红、胜利在望的瞿能父子,听到这突如其来的收兵令,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朱及第继续描述,“据野史笔记记载,瞿能气得当场差点吐血,提着滴血的刀就冲回中军大帐去找李景隆理论。”

“面对怒气冲冲、质问他为何收兵的瞿能,李景隆却显得异常‘镇定’和‘高深莫测’。”朱及第模仿着一种慵懒又傲慢的语气,“他慢条斯理地说:‘瞿将军勇猛可嘉,本帅深知。然我军远征疲惫,今夜天色已晚,敌军困兽犹斗,强行夜战,恐伤亡过大,得不偿失。不如暂且收兵,休整一夜,明日拂晓,一鼓作气,岂不更稳妥?’”

“他还假惺惺地关心一句:‘瞿将军与诸位将士奋战辛苦,本帅岂能忍心见你们涉险?万一中了埋伏如何是好?还是谨慎为上,谨慎为上啊!’”

“总之,他用一套冠冕堂皇、看似无比‘稳妥’、‘爱兵如子’的道理,把瞿能噎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军令如山,瞿能再愤怒,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唾手可得的战功飞走,看着北平守军连夜抢修加固被破坏的城门工事。”

天幕下的李文忠,听得是目瞪口呆,随即猛地一拍大腿,脸上露出又是好气又是好笑,甚至带着点“佩服”的复杂表情:“高!真他娘的高!这小子……这小子睁眼说瞎话、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本事,到底是跟谁学的?!这理由找得……连老子都想不出更好的了!”

钱塘江边,草庐之中。

罗贯中放下笔,对着师父施耐庵抚掌笑道:“师父,徒儿原先写《三国演义》长坂坡一段,编出那曹操于山顶上观战,见赵云勇猛,心生爱才之意,下令不许放冷箭,要生擒赵云,故而让赵云七进七出……徒儿一直以为此乃文学虚构,是模仿了曹国公(李文忠)的骁勇善战之气概。万万没想到啊!这高居帅位、胡乱指挥、硬生生断送好局的‘曹操’,原型竟是曹国公的儿子李景隆!高!实在是高!”

施耐庵也捻须莞尔:“世事之奇,远胜演义。这位曹国公世子,真乃古今独一份的‘奇才’也!”

师徒二人相视,不禁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