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洪武皇帝那无情且绝对的皇权吗?!
削刺……陛下在最后几年,果然是在替皇孙扫清障碍,把他们这些“刺”一根根拔掉、削平!蓝玉案恐怕只是开始……一股兔死狐悲的绝望感,瞬间弥漫在勋贵队列之中。
朱及第收起了他的“道具”,继续用那平板的语调分析:
“虽然朱元璋给自己的儿子们留下了《皇明祖训》,也给了他们护卫军队,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或许是出于担忧,他其实已经在逐步削减藩王们对军队的实际控制权了。尤其是到了洪武三十一年,燕王朱棣的兵权,随着朱允炆的登基,已经所剩无几。”
他顿了顿,抛出了一个更让底下藩王们绝望的观点:
“更重要的是,在建文帝登基之后,‘削藩’几乎是整个朝廷,甚至是天下读书人和官僚体系的共识!”
这话像一盆冷水,浇在了刚刚还对朱允炆充满愤怒的朱元璋头上。他愣住了。共识?
底下的文武大臣们,尤其是文官队列中,不少人下意识地微微点头,随即又赶紧低下。是啊,削藩之议,自古有之。汉有七国之乱,晋有八王之乱,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当初陛下力排众议非要分封诸子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就是反对的。
朱及第的声音还在继续,如同历史的判词:
“历史的惯性,让整个大明的人都担心藩王失控。当然,朱元璋当初设立藩王,在明初有其必要性。从南宋到大明,天下失控了几百年,各地风俗迥异,不靠藩王坐镇,光靠应天朝廷,确实很难管理。但是,文官们不这么想……”
“甚至于绝大多数藩王也是这样想的,比如周王根本就无心政治,否则怎么可能乖乖被抓,还有辽王、宁王、谷王面对朝廷的削藩也是根本不想反抗,因为他们知道,一旦起兵就只有两种结局,要么被皇帝消灭,要么消灭皇帝自己当皇帝,但是整个天下都支持削藩,他们也不敢动!”
“于是,削藩成了共识。即便是燕王朱棣掌握的、以能打着称的北平边军,在这种天下大势面前,也显得孤立无援。燕王不得不装疯……来争取时间,或许,也只是争取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同情。”
天幕上的话音暂时停顿了。
奉天殿前,一片压抑的死寂。
晋王朱棡喉咙有些发干,他舔了舔嘴唇,声音干涩地率先开口,说出了几乎所有人心中的共识:
“这话……说得在理。只要那朱允炆……哪怕只有中人之资,哪怕坐在位置上的是雄英或者允熥,他要削藩,我们这些当叔叔的……能有什么办法?交出兵权,回京荣养,恐怕就是最好的结局了。”
他摇了摇头,脸上满是难以置信和一丝挫败:“反正……把我放在老四那个位置上看,我是看不到一丁点翻盘的希望。真不知道老四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一旁的秦王朱樉难得地没有抬杠,沉重地点了点头。就连队列前方的徐达、李文忠、甚至李善长,这些久经沙场、老谋深算的开国功勋,在脑海中推演了无数遍当时的局势后,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绝境!十死无生的绝境!
燕王朱棣,根本没有任何成功的希望!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朱棣身上,这一次,不再是调侃和怀疑,而是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探究——你,到底是怎么从这必死之局里爬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