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八百破国引来四方震动(2 / 2)

就在她身形晃动的瞬间,一旁眼疾手快的晋王继妃谢氏连忙伸手,一把扶住了她的胳膊,稳住了她的身形。

“谢……谢谢三嫂……”徐妙云借着谢氏的搀扶,勉强站稳,脸色苍白得没有一丝血色,额角甚至渗出了细密的冷汗,声音微若蚊蚋,带着显而易见的颤抖。

谢氏看着她这副模样,眼神复杂,既有些同情,又带着难以掩饰的惊异。她压低声音道:“快缓缓神,定定心。如今你可是双身子的人,万万激动不得。”

周围的其他王妃、勋贵夫人们也纷纷投来关切(或者说好奇)的目光,低声议论着。

徐妙云深吸了几口气,努力想平复狂跳的心脏和混乱的思绪,但收效甚微。她抬起眼,望向殿外的方向,目光似乎想穿透重重宫墙,看到那个同样处于风暴中心的、年轻的丈夫。

与皇子、王妃们的震惊不同,勋贵武将队列里,气氛则更加微妙和复杂。

所有人的目光,在瘫软的朱棣和面色凝重如铁的魏国公徐达之间,来回逡巡。

徐达自己也是懵的。他是看着朱棣长大的,知道这个女婿喜欢军事,有股韧劲儿,是个好苗子。但他万万没想到,这苗子能长成参天巨树,还是以这种完全不合常理的方式!

八百家丁?护卫起兵?以北平一隅之地对抗整个朝廷?还从北平一路打到应天?

这战绩,已经超出了他这位大明军神所能理解的范畴。这需要何等的胆略、何等的军事天才、何等的……运气?!他下意识地在脑中推演,却发现无论怎么推演,这都是一个死局。

除非……除非朝廷那边的统帅李景隆,真是个旷古绝今的……废物?可是李景隆这个孩子他太清楚了,虽然不是李文忠那样的名将,但也是人中龙凤,二代中的翘楚......

但不管怎么说,能完成这等奇迹的朱棣,其军事能力,恐怕已非常理所能度之。再联想到那些“远迈汉唐”、“天子守国门”的评价……徐达只觉得后背一阵发凉,又隐隐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激动。他看向朱棣的眼神,彻底变了,不再是看一个颇有潜力的女婿和皇子,而是在看一个……未来的……君临天下者?

其他勋贵,如冯胜、傅友德等人,看向徐达的目光也充满了羡慕嫉妒恨。老徐这运气……女儿嫁得也太好了!原本以为只是个王爷正妃,这眼看着……是要母仪天下的节奏啊!再想想自家那些不成器的儿子女婿,人比人,气死人!

而曹国公李家那边,李贞和李文忠脸色灰败,已经快站不稳了。李景隆那个“大明战神”的称号,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整个李家的脸上。

天幕的影响,早已超出了应天皇宫,如同巨石投入池塘,激起的涟漪震荡着整个大明乃至更遥远的地方。

在原陈友谅占据的湖广、江西等地,一些隐匿民间、心中仍怀故主的老部下,听到消息,先是愣怔,随即仰天喷出一口老血!

“朱元璋!你有个好儿子啊!!”张定边捶胸顿足,绝望哭嚎。他们败给朱元璋,虽心有不甘,但尚可解释为天命如此。可如今连朱元璋的儿子都如此妖孽,这仇,还怎么报?复国,还有何希望?!

在张士诚故地苏杭,类似的绝望也在弥漫。最后的复国火苗,似乎被这“永乐大帝”的惊人战绩,彻底浇灭。

某处草庐,正在推敲书稿的施耐庵和罗贯中面面相觑,手中的笔差点掉落。

罗贯中长叹一声:“罢了罢了……《三国演义》写尽英雄纷争,不料后世朱家一出,竟比演义还勇……老师,我们还是安心写书吧,这天下大事,非我等文人可揣测矣。”

施耐庵默默点头,彻底熄了心中那点不该有的念头。

而在云南边境,残存的元梁王势力,在辽东、在漠北,那些还在苟延残喘、时不时南下打草谷的北元部落贵族们,听到“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这些话语,再听到那朱棣以八百起家竟能夺天下的骇人战绩,无不骇然失色。

“魔鬼!朱家都是魔鬼!”有人惊恐地大叫。

“北平……燕王……未来他会把我们赶尽杀绝吗?”强烈的危机感促使他们开始紧急商议。

“向南!去南洋!”

“向西!穿过沙漠,去金帐汗国,去更远的西方!”

“绝不能留在这里等死!”

一股前所未有的迁移浪潮,开始在这些残元势力中暗流涌动。整个天下的格局,因这一曲突如其来的“永乐快乐曲”,正悄然发生着不可预知的偏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