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无人敢动的明孝陵(2 / 2)

荣焉,陛下被如此赞誉,他们这些跟着打天下的老臣脸上也有光;另一方面,刚才那些离谱的黑料也着实吓了他们一跳,心里对后世的评价体系感到无比困惑。

韩国公李善长捋着胡须,眼神闪烁,不知在想什么。徐达则是苦笑了一下,摇了摇头。太子朱标看着父皇那懵圈的样子,又是好笑又是心疼。

偏殿里的马皇后,看着天幕上那些赞誉之词,脸上终于露出了些许欣慰的笑容,轻轻握了握身边太子妃常氏的手。

整个洪武朝堂,都沉浸在这种冰火两重天的诡异氛围里。刚刚还被黑得惨不忍睹的朱皇帝,转眼间被捧上神坛,这过山车般的体验,让所有人都有些晕眩。

天幕上的朱及第似乎很满意这种效果,最后总结道:

“所以啊,评价历史人物要客观。明太祖朱元璋,其功绩是主要的,是奠定我华夏近代格局的巨人之一。至于那些野史传闻,大家听听就好,不必太过认真。”

就在这赞誉达到一个小高潮时,天幕上的画面骤然一变。

不再是抽象的疆域图或弹幕文字,而是一幅极其恢弘、壮丽而又肃穆的影像。

那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巨大陵墓,神道漫长,两旁矗立着威严的石像生——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骏马,栩栩如生,沉默地守护着通往陵寝的道路。远处,高大的碑亭、享殿、明楼在绿树掩映中显现出宏伟的轮廓,巨大的宝顶(坟丘)郁郁葱葱,如同一个永恒的句号,镇压在龙盘虎踞之地。

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气象万千,透着一股王朝开创者的雄浑气魄和永恒宁静。

朱及第的声音适时响起,带着一种由衷的慨叹:

“说起明太祖的功业,还有一个无声却最有力的证明——那就是这座至今仍矗立在南京紫金山南麓的明孝陵。”

“自洪武十四年始建,至今已超过六百年。”

“六七百年,沧海桑田,王朝更迭,战乱频仍。但是,”朱及第的语气变得无比肯定和自豪,“无论是哪一朝、哪一代的政权,乃至后来的统治者,无一不对明孝陵保持着重大的敬意和妥善的保护!”

“没有人!没有任何一个政权,敢、甚至想过要对明孝陵动歪心思!破坏前朝陵寝,尤其是明太祖这样的开国帝陵,在汉文化圈里是难以想象的大忌,是自绝于天下的行为!反之,修缮、保护、祭奠,才是正统所系的态度!”

天幕上出现了不同时代人们拜谒、修复明孝陵的影像片段,甚至还有清晰标注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牌。

“看这神道,这石刻,这殿宇基址,这宝顶封土……历经六百余年风霜雨雪、战火洗礼,依然基本保持着原来的格局和宏伟气象。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是后世对明太祖朱元璋历史地位最直观、最永恒的认可!”

朱及第的声音斩钉截铁:“一个生前再显赫的帝王,若死后陵寝被毁、被刨、被辱,那所谓的功业评价都要大打折扣。而像明孝陵这般,跨越数个世纪依然受到尊崇和保护,这本身,就是对其历史功绩和地位最有力的背书!”

奉天殿前,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被天幕上那宏伟、熟悉又陌生的陵墓影像震撼了。那地方,不少人都知道,是陛下早就选定并已经开始营建的寿陵所在……原来,它最终会被称为“明孝陵”?原来,它竟然能保存得如此完好,跨越六百多年的时光?

朱元璋本人更是看得怔住了。

他死死盯着天幕上那座属于他的、却又来自遥远未来的陵墓。他看到那坚固的石像依旧屹立,那通往地宫的神道依旧庄严,那象征着江山永固的宝顶依旧巍然……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如同潮水般涌上他的心头。

是欣慰?是震撼?还是一种超越了眼前毁誉的、对于自身历史定位的……安心?

他一生杀伐果断,不怕生前树敌,却也不能免俗地担忧身后事。怕子孙不肖,怕江山易主,更怕自己辛劳一生,最终落得个陵寝被盗、尸骨无存、被后人唾骂鞭尸的下场——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可现在,天幕告诉他,他的陵墓会一直在那里,受后人敬仰保护,历经六七百年而不毁!

这比一千句、一万句“千古一帝”的虚空赞扬,都来得更实在,更有力!

他紧绷的脸色不知不觉缓和了下来,攥紧的拳头微微松开,胸膛中那口因为被“黑”而憋着的郁气,似乎也随着那宏伟陵寝的景象,缓缓吐了出去。

原来……后世……竟是如此看待咱的?咱打下的江山,咱定的规矩,真的……延续了那么久?连咱的坟头,都没人敢动?

“好了,我们继续往往下回答其他网友关注的问题……”

随着天幕上的朱及第继续读着网友的留言,奉天殿前一群心情复杂、久久无法平静的明朝人,以及那位刚刚经历了一场从地狱到天堂、心情极度复杂的洪武大帝朱元璋咂摸了一下嘴,最终只低声嘟囔了一句:

“这帮后生……真是……一会儿气死咱,一会儿又……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