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瘫软在地上,冷汗早已浸透了他的后背。他终于……彻底吓傻了。原来,真正的死刑判决,在他昏迷之时,早已下达。而他,刚刚才听到。
正月十九清晨五更,应天府上空的天幕依旧沉寂,但一场由它引发的变革,却已悄然降临。
奉天殿内,庄严肃穆。朱元璋端坐龙椅,面容虽仍带着连日来的疲惫与阴沉,但眼神中却多了一丝前所未有的决断。他扫视着下方垂首恭立的文武百官,声音洪亮而清晰地颁布了一道震惊朝野的圣旨:
“朕膺天命,抚育黔黎,常怀恻隐之心。近观古今,殉葬之俗,尤以人殉为甚,实乃悖逆人伦,酷烈残暴,非仁君所为,亦非盛世之象!”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惊,纷纷抬起头,眼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神色。殉葬,尤其是帝王勋贵死后以妃妾、侍从陪葬,自古有之,本被视为常例,陛下竟要……
朱元璋没有理会众人的惊讶,继续宣读,语气斩钉截铁:
“自即日起,凡我大明子民,无论皇室贵胄、公卿勋贵,抑或平民百姓,一律严禁以活人殉葬!违者以谋杀论处,绝不姑息!”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更加深远,声音也愈发沉重:
“朕今立下祖训:后世子孙,谨遵勿违。凡大明皇帝、亲王、郡王以及宗室等等薨逝,其妃嫔、夫人一律不得殉葬,无论其自愿与否!着令有司妥善安置,愿守节者褒奖,愿归家者赐金放还,绝不容许逼迫之事再现!”
“钦此——”
圣旨宣毕,整个奉天殿内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下一秒,如同滚雷般的激动情绪瞬间爆发!
“陛下圣明!陛下仁德啊!”老臣李善长率先扑倒在地,声音哽咽。他经历过元末乱世,见过太多殉葬的惨剧,深知此弊之酷烈。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以徐达、冯胜为首的勋贵武将们也纷纷激动跪倒,声震殿瓦。他们刀头舔血,谁不怕自己死后家人遭此厄运?此旨一下,无异于去了心头一大患!
文官集团更是欣喜若狂,此等仁政,足以载入史册,光耀千秋!他们磕头如捣蒜,高呼圣明之声不绝于耳。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速传出皇宫,传遍应天府的大街小巷。
起初,百姓们是懵的,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衙役敲着锣,一遍又一遍地宣读圣旨,人们才终于反应过来。
“不得殉葬了?真的不得殉葬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匠人喃喃自语,老泪纵横,他的姐姐当年就是被小吏逼着为病故的丈夫殉葬的。
“皇恩浩荡!皇恩浩荡啊!”街市上,无数人自发地朝着皇宫方向跪拜磕头,感激涕零。尤其是那些家中有女眷可能面临此命运的家庭,更是如同获得了重生。
整个京城,陷入了一片由衷的欢呼和感恩之中。
然而,在无数人跪谢皇帝的同时,也有许多人,在心底默默地念着另一个名字。
茶馆里,有读书人低声感叹:“若非天幕降临,直言未来宫廷惨剧,陛下虽圣明,恐也难下如此决绝之心,革此千年积弊……”
坊间老妪一边抹泪一边对孙儿嘀咕:“得谢谢天上那个放影儿的仙人啊……是他救了不知道多少苦命女子的性命……”
勋贵府邸中,夫人们聚在一起,后怕之余,也低声私语:“说起来,真是多亏了那位‘朱及第’先生,虽然说话吓人,但这事,办得积大德了……”
夕阳的余晖洒在应天府的城楼上,也映照在那片曾经悬挂天幕的天空。天幕沉默着,却已悄然改变了许多生命的轨迹,为这个洪武十一年的正月,带来了一缕冲破厚重阴云的仁政曙光。
朱元璋站在宫墙之上,望着远处欢呼的百姓,目光复杂。这天幕,究竟是祸是福,他至今难以断言。但至少今日,它推动他做了一件……无愧于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