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的声音没有丝毫停顿,像一台精密冷酷的机器,继续抛出它的“证据”。它似乎完全不在意这番话在地上掀起了怎样的惊涛骇浪。
“后世残存之宫廷琐记,虽支离破碎,却亦可窥得一二异常。”光幕上的画面仿佛随着语音微微波动,浮现出几行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墨字残影,让人看不真切,却又莫名觉得那是来自未来的“铁证”。
“其中多次隐晦提及,太子妃常氏孕期,次妃吕氏侍奉极为勤勉,远超常例。其频繁出入太子妃寝宫,问安探视之密度,异于寻常。”
这第一层,还只是勾勒出一个“殷勤过头”的侧妃形象。底下有些老成持重的官员,心里尚且嘀咕:这……或许只是吕氏格外谨小慎微,刻意讨好正妃呢?虽不合常理,但也并非完全说不通。
然而,天幕接下来的话,瞬间将这份“殷勤”染上了致命的色彩。
“更值得注意的是,据载,常太子妃孕期所服各类珍贵补品,诸如人参、阿胶、燕窝等物,其遴选、煎熬、呈送之环节……多有吕氏身影。往往由她亲自过问,甚至……亲手端至太子妃榻前。”
“亲手端至榻前!”
这几个字,像冰锥一样刺入每个人的耳朵!
如果说之前的“频繁出入”还只是可疑,那这“亲手操办补品”,简直就是将嫌疑的刀子递到了吕氏手上!补品是什么?那是入口的东西!是能直接作用于孕妇和胎儿的东西!
刚才那些还试图为“殷勤”找借口的老臣,瞬间闭了嘴,后背窜起一股凉气。
天幕的声音依旧平稳,却开始层层加码:
“后世医者回溯此案,曾提出一疑点:寻常滋补,循序渐进,温养为主。然当时东宫所进补品,似乎……过于追求名贵与药力,种类繁杂,且进补之频、之重,恐有……揠苗助长之嫌。是否因补益太过,反而导致母体虚不受补,胎儿硕大难产?”
它没有直接说“下毒”,而是提出了一个更阴险、更难以察觉的可能性——过度进补!这是一种几乎无法留下痕迹的谋害方式!御医查不出毒物,只会记录“补品用度”,谁会想到“好心”进补竟能成为杀人利器?
这一下,就连那些最不相信吕氏有胆子谋害太子妃的人,心里也猛地一沉。
对啊!如果不是刻意下毒,只是“好心办坏事”,拼命劝太子妃吃最好的、用最贵的,日积月累……这难道不是最完美的犯罪吗?既能达成目的,又能将自己摘得干干净净,甚至还能落个“悉心侍奉”的美名!
光幕上的残影消失,恢复了那片冰冷的明亮。最后一句总结,轻飘飘落下,却重逾千斤:
“故此,吕氏于补品一事上异乎寻常的‘热心’与‘亲力亲为’,结合常太子妃最终‘因补过头’而难产薨逝的结果,形成了难以解释的……高度关联。”
高度关联!
这四个字,像一把铁锁,“咔嚓”一声,将之前所有零散的线索——天幕之前提到的“补品过多”、“胎儿过大”,与此刻点出的“吕氏经手”——彻底锁死在一起!
一个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推论链条,就这么冰冷地、赤裸地呈现在洪武皇帝和所有文武百官面前。
不需要诏狱审讯,不需要三司会审。在天幕的“后世视角”下,吕氏的嫌疑,已然被推到了无可辩驳的顶峰。
朱元璋的指节因为用力攥紧而发出咯咯的声响,他眼中的杀意几乎凝成实质。他现在想的已经不是“是否”,而是“如何”让这个胆大包天的女人付出最惨痛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