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消息真真假假,有些是陈年旧事被重新翻出并加以渲染,有些则是捕风捉影的暗示,但都精准地戳中了王家的痛处和道德污点。
传播这些消息的渠道极为隐秘,多是通过茶楼酒肆的说书人、走街串巷的小贩以及某些“不经意”的士子交谈流传开来,比起王家那种在特定圈子散播流言的方式,覆盖面更广,也更能煽动普通民众的情绪。
与此同时,秦氏商行联合了几家与王家有商业竞争关系的商号,开始在一些关键领域对王家残存的产业进行精准狙击。压低价格、截断货源、挖走匠人……种种商业手段层出不穷,虽然短期内自身也会有所损失,但却让伤了元气的王家雪上加霜,资金周转越发困难。
对于深谙传播学和经济学的杨映溪,两手抓两手都得要硬;“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甚至更加狠辣。她不仅恶心到了王家,还让王家有苦说不出,毕竟,她编写的戏文话本子,又没有指名道姓的说是谁,至于别人对号入座,那关她什么事!
萧墨玄在朝堂之上,也感受到了这股暗流。几位王家的‘喉舌’御史言官,近期明显活跃起来,虽然尚未直接弹劾秦歌,但奏章中含沙射影、指桑骂槐的意味越来越浓。
他也不生气,只是甩出这些御史言官自己家里的一些脏事,摔到他们的脸上,满脸嘲讽的看着这些御史言官,羞愤欲死的表情。
他甚至借着一次议事的机会,当着众多朝臣的面,看似随意地提了一句:“想拿市井流言来攻击别人,先要确保自己的屁股是干净的!小心,偷鸡不成失把米!
既然领了百姓的父母官,就以身作则的多为老百姓干些实事,别听些流言就以讹传讹。尤其是于国有功之臣,更需维护其清誉,寒了功臣之心,非社稷之福。”
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警告。
这番话,如同在暗流涌动的湖面上投下了一块巨石,让许多原本还在观望的官员心中一凛,意识到摄政王对那位“秦公子”的维护态度,远比他们想象的更加坚定。
崔佑璋则在世家年轻一代的圈子里,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驳斥那些荒诞的流言,强调秦歌在稳定北境、开拓海贸、充盈国库方面的巨大贡献。
他为人磊落,交友广阔,他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相当一部分中立派官员和年轻一代的世家子弟。
居然成功的在年轻一代的世家子弟当中,为‘秦歌’争取了一波好奇的‘粉丝’!他们都拜托崔佑璋能邀请‘秦歌’能出来与他们清谈一番!
一时间,京城之内,围绕着“秦歌”这个名字,展开了一场无声的舆论攻防战。
王家是狗咬刺猬,咬到了,也扎了一嘴刺!他们用来对付“秦歌”的招术,全部在“秦公子”一系列悄然无声的反击中,尽数变成了扎在自己身上的回旋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