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傅府书房内,烛火摇曳,将崔佑璋挺拔的身影投在挂墙壁上。他手中拿着“秦公子”递过来的计划书,仿佛有千钧之重。
他起初确是带着几分审视甚至轻慢的态度打开它的。觉得区区商贾之流,即便有些奇思妙想,终究脱不开锱铢必较的商人思维。
他答应转交,更多是看在“秦公子”手中掌握的精盐和霜糖的技术,而且他总有一种感觉,这个秦公子一定还有其它的秘密!尤其是他在交给他计划书时说的那句意味深长的“于崔大人亦大有裨益”。
然而,仅仅翻过几页,他脸上的慵懒和心中的轻视便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浓的震惊与凝重,以及深深的佩服!
他不得不承认,这份计划书里的很多见解,一点也不比他这个自小浸淫于仕途经济学问中的世家子弟少,甚至高于他们。因为,因为他有私心!而秦公子却没有!
这哪里是什么商贾谋利之策,这分明是以盐为引的利国利民的策论啊!
文中开篇明义,指出盐乃“国之根基,民之命脉”,但其价值和意义远不止于朝廷税收和百姓食用。
也及其敏锐地指出了当前盐政最大的弊端——盐利的大部分并非流入国库,而是被层层盘剥,最终肥了掌握盐源、运输和销售的各大世家及其附属官僚体系。朝廷得了名声和一部分税收,世家得了实利,而百姓承受了高价和劣质盐。
接着,她笔锋一转,提出了一个堪称“阳谋”的计划,分成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成立“官督商办”的精盐总坊,由皇家和户部掌控核心技术和资源,管理权直属于皇家\/摄政王。
实际生产和经营,则引入“竞标”机制。她详细阐述了竞标的规则,并非价高者得,而是需要考察投标商家的生产能力、资金规模、以往信誉,尤其重要的是——其背景成分,是否与特定世家大族绑定过深。
第二部分是,拆分利益链。将盐的生产、运输、销售三个环节相对剥离。精盐总坊只负责生产出高质量、标准化的精盐,并以“基础价”定向销售给获得“特许经营权”的商家和运输商队。
精盐的运营和运输的商队同,同样需要经过严格筛选。最后,各地的销售点也需重新审核资格,优先选择与世家关联较弱、信誉良好的中等商户或新兴商户。
第三部分是,“盐引”规则的革新。将过去世家大族轻易能拿到的官派“盐引”,转换成与具体产量、销售区域挂钩的“定额票据”,并且引入“保证金”和“考核淘汰”制度。无法完成定额或售卖劣质私盐者,严惩并永久取消资格。
第四部分是最让崔佑璋脊背发凉的一步,“利益再分配”与“阳谋”。计划书中明确写道,此改革初期必然会触动现有掌握盐利的世家利益,引起强烈反弹。
因此,需要主动拿出一部分利益,有选择性地“喂”给那些实力次一等、或有野心向上攀爬的世家或地方乡绅。
甚至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竞争,比如抛出同一区域的销售权,让想染指的世家之间自己互相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