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内,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来。陆明远感到那双无形的目光,此刻仿佛化作了实质的探照灯,在小组成员的头顶来回扫视。
“‘书斋’必须立刻做最终处理,销毁一切可能残留的痕迹。”陆明远的声音冰冷,“万山,你亲自带可靠的人去,确保干净利落,然后那条监控线彻底废弃。”
“明白!”雷万山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那是断尾求生。
“通知‘墨先生’,立即离开西安,前往预定安全点隐蔽,没有指令不得返回。”陆明远继续下令,斩断了接触张股长的最直接路径。
“那……张股长这条线……”江静云忍不住问道,声音里带着不甘。
陆明远沉默了片刻。聚焦的目标近在咫尺,却仿佛隔着一道突然升起的、由技术和阴谋构筑的铁幕。
“线……还没断。”陆明远的目光重新投向地图上工兵指挥部的位置,“但方法必须改变。我们不能再有任何主动的、可能被技术手段捕捉到的外部接触。”
他深吸一口气,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启动‘种子’计划。通过‘沉舟’,向张股长传递一份‘匿名’的警告。”
“种子”计划,是利用“沉舟”的合法身份,以看似无意的方式,向目标传递经过精心设计的、非政治性的、却能引发其深层思考的信息。比如,让“沉舟”在与张股长闲聊时,“偶然”提及北平某大学因反对内战而举行的学潮消息(利用其牵挂儿子的心理),或者“感慨”某些官员在前线将士缺衣少食时依旧奢靡无度(触动其不满情绪)。
这不是策反,而是在目标心中埋下一颗怀疑与思考的种子。风险较低,但见效缓慢,且结果不可控。
这是在危情压迫下,迫不得已的保守之策。
指令通过极其隐秘的方式传递给“沉舟”。小组的力量,在徐远舟“壁虎”行动的强压下,再次被迫转入更深的防御和更间接的渗透。
然而,危情并未结束。就在“书斋”被清理、“墨先生”撤离的第二天,江静云在监听中捕捉到一段极其短暂的、方向性极强的信号,似乎是“壁虎”系统内部的一次校准或确认通讯。而这次通讯的接收端方位,经过她反复计算核对,竟然指向了……之前“泥鳅”交代的、那个他用于传递信息的公共厕所附近区域!
内部那个真正的“影子”,还在活动!而且,他(她)可能与“壁虎”行动存在着某种协同!
这个发现,让陆明远的心沉入了谷底。外部的技术打击与内部的隐形背叛相互呼应,小组的处境,从未如此危情四伏!
是继续坚守,等待“种子”发芽的渺茫机会?还是必须做出更彻底、更决绝的决断,以应对这空前严峻的局势?
聚焦的光芒已然黯淡,在深锁的迷雾与汹涌的危情中,“长安小组”仿佛一艘随时可能倾覆的孤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