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中,他反锁房门,第一时间从书脊中取出那枚微型胶卷。他没有专业的设备,只能借助一个高倍放大镜,就着台灯,一点点地辨认胶卷上微缩拍摄的内容。
上面不是具体的“黄河防线”图纸,而是一份简短的指令和一份人员名单。指令要求他,利用职务之便,重点关注并收集绥靖公署内部关于“黄河防线”兵力调整、物资调配以及预备队动向的一切信息,尤其是任何提及“薄弱环节”或“调整建议”的文件。名单上则列出了几个可能接触或经手相关文件的人员姓名和部门,后面附着简单的性格分析和可能的突破口。
指令清晰,目标明确。但这意味着他需要更频繁、更隐蔽地接触核心文件,风险呈几何级数上升。
而徐远舟布下的疑阵,像一片无形的阴云笼罩着他。他感觉自己每一次走出家门,每一次进入办公室,都仿佛有无数双眼睛在暗中注视。他甚至开始怀疑身边的同事,怀疑送文件的勤务兵。
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持续了两天。第三天上午,他像往常一样在参谋处处理文件时,一份混在普通公文中的、标记着“绝密”的档案袋,被一个面生的少尉“不小心”放到了他办公桌的文件筐最上层。
叶莲舟起初并未在意,但当他准备将其归类时,瞥见了档案袋封面上的标题——《“惊蛰”行动初步方案(黄河方向)》。
他的心脏骤然停止了一拍!“惊蛰”行动?黄河方向?这难道就是党中央急需的、关于敌人反攻计划的情报?!
强烈的冲动让他几乎立刻就想打开档案袋。但他猛地想起了徐远舟那看似随意的盘问,想起了那无处不在的监视目光。一个“绝密”文件,怎么会如此轻易地、由一个面生的人“误放”到他的桌上?
这太巧合了!巧合得令人不安。
这会不会是徐远舟设下的又一个疑阵?一个精心准备的、裹着蜜糖的毒饵?
他强行压下几乎要破胸而出的渴望和好奇,没有去碰那个档案袋。他像处理其他普通文件一样,将其拿起,径直走向处长的办公室。
“报告处长,这份‘绝密’文件被误放到了我这里,属下不敢擅专,特来交还。”
处长看了看文件袋,又看了看一脸平静的叶莲舟,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点了点头:“嗯,放下吧。以后注意文件收发。”
叶莲舟恭敬地放下文件,转身离开。他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他知道,自己刚刚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如果他没能忍住诱惑,打开了那个档案袋,无论里面是什么,等待他的都将是万劫不复。
徐远舟的疑阵,一环扣着一环,真假难辨,杀机暗藏。
然而,躲过明枪,还有暗箭。他拒绝了这个明显的陷阱,但徐远舟的试探绝不会停止。他需要一双能看穿这一切虚妄的火眼,需要有人能帮他判断,哪些是机会,哪些是深渊。
他将希望寄托在了那只与他仅有两次接触,却已让他感到深不可测的“蝴蝶”身上。他必须尽快与她再次取得联系,将徐远舟布下疑阵的情况告知,并寻求下一步的指引。
只是,在徐远舟织就的这张大网下,他们还能安全地联络吗?那只翩跹的“蝴蝶”,是否也早已暴露在猎人的火眼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