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明知危机迫近,却无法将警报发出的窒息感,几乎要将他吞噬。他感觉自己像一头被困在笼中的兽,眼睁睁看着危险逼近自己所要守护的一切,却只能发出无声的嘶吼。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坐回书桌前。焦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他必须找到办法,必须在敌人完成部署之前,撕开一道口子。
目光再次落在那张态势草图上,落在那些尚待确认的“问号”上。目前的情报,指向了敌军的战略意图和大致方向,但还缺乏最关键的、足以让延安和野战军首长做出精准应对的核心信息:
敌军具体的兵力部署是怎样的?主攻方向或重点防御区域在哪里?行动的具体时间表是什么?
这些,才是真正能决定战场胜负的“钥匙”。而他手中掌握的,还只是指出了“锁”可能存在的大致方位。
“长安小组”重建的核心任务,就是为一线战争服务。仅仅做出战略层面的模糊判断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获取更具体、更精确的战术情报。
可是,情报从何而来?
依靠小石头的市井观察和梅姐的街坊闲谈,只能触及皮毛,无法窥探核心军事机密。他自己目前的活动范围和能力,也仅限于此。
他需要一个能接触到敌军核心决策圈,或者至少是高级指挥层的人。
他想到了组织提供的、那几个处于“休眠”或待激活状态的深度关系。其中,似乎有一条线,隐约指向西安绥靖公署内部的某个机要人员……但这需要极其谨慎的接触和漫长的培养过程,远水难解近渴。
还有一个更直接,但也更危险的方向——那个在清雅斋茶馆有过一面之缘,后来又被江静云(白曼琳身份)成功接近并初步建立联系的,西安绥靖公署高参,胡凌风。
此人贪婪好色,职位不低,能接触到大量军事机密,似乎是一个理想的突破口。
但这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陷阱。徐远舟不是傻子,他很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胡凌风与“白曼琳”的接触,甚至这本身就是一个引诱他上钩的诱饵。
利用胡凌风,无异于火中取栗。
是继续等待可能永远无法稳定的新联络通道,并满足于目前模糊的战略判断?还是兵行险着,主动出击,尝试从胡凌风这条危险而诱人的线上,获取决定性的具体情报?
陆明远的眉头紧锁,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艰难抉择。
雨,还在下。风穿过巷弄,发出呜呜的声响,真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而比自然风雨更迫近的,是战争的阴云。他必须在云层彻底合拢、暴雨倾盆而下之前,找到那条能将警报送达,并能获取“雨量”和“落点”的关键路径。
思路,在雨夜中弥漫开来。陆明远将做出怎样的抉择?他又将如何在这几乎无路的绝境中,为至关重要的情报,寻找到那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