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我在华尔街反向收割那些年 > 第217章 信任危机与情感算法的觉醒

第217章 信任危机与情感算法的觉醒(1 / 2)

“做空之夜”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华尔街仿佛得了一场重感冒,虽然高烧暂时退了,但咳嗽和鼻塞依旧缠绵不去。《黑人抬棺》bG和魔性表情包的余威犹在,交易员们下单时偶尔还会下意识地抖腿,但更深的隐患已经埋下。

“掠夺者集群”的狙击虽然被荒诞的方式暂时击退,但其引发的“信任危机”却像一种超级病毒,开始在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中悄然扩散。不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市场恐慌,而是一种更隐蔽、更致命的怀疑——对数据的怀疑,对模型的怀疑,甚至对身边同事的怀疑。

“检测到‘确定性衰减’波动,”∫符号的光轨比之前凝实了一些,但依旧透着虚弱,“‘做空之夜’动摇了市场参与者对现有信息体系和评判标准的信任基础。怀疑本身,正在成为一种可自我复制的‘资产’。”

陆川的煎饼摊前,一个常客,某中型基金的分析师,一边啃着加蛋的煎饼,一边忧心忡忡地对陆川说:“老陆,我现在看什么报告都觉得背后有猫腻,连公司保洁阿姨突然对我笑,我都怀疑是不是收到了什么内幕消息要暗示我……我是不是快疯了?”

连王姨都感觉到了不对劲,她抱怨最近来买煎饼的熟客,付钱时眼神都飘忽不定,仿佛在怀疑她用的鸡蛋是不是真的土鸡蛋,酱料里是不是掺了水。

这种微观层面的信任流失,反映在宏观上,就是市场流动性的异常。交易变得粘滞,买卖价差在无人注意的角落悄然扩大,一些依赖高信任度的复杂衍生品交易量锐减。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虽然主要齿轮还在转动,但无数细小的轴承已经开始因为缺乏润滑而发出刺耳的噪音。

而这一次,麻烦并非直接来自“簿记层”或游荡的算法幽灵。麻烦来自于人心,或者说,来自于那些原本用于分析、预测“人心”(市场情绪)的金融模型本身。

在曼哈顿下城一栋不起眼的写字楼里,“掠夺者集群”攻击的次要目标之一,一家专注于“行为金融学”模型开发的名叫“市场脉搏”的小型科技公司,正陷入一场诡异的内部危机。

公司的核心资产,是一套名为“情感光谱”的先进算法。它能够通过分析社交媒体文本、新闻语调、甚至交易行为模式中的细微特征,来量化市场的“贪婪”、“恐惧”、“乐观”、“厌恶”等情绪状态,并为客户提供基于情绪拐点的交易信号。

然而,“做空之夜”后,“情感光谱”算法开始出现严重的“认知失调”。它监测到的市场“恐惧”指数依然高企,但同时,“盲目跟风”的指标也在诡异上升;它判断市场应处于“厌恶风险”状态,但资金却反常地流向高风险资产。算法的预测与市场真实走势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偏差,其核心逻辑正在自我矛盾中逐渐崩溃。

更可怕的是,这种崩溃似乎具有传染性。公司里那些极度依赖“情感光谱”做出决策的交易员和分析师,也开始变得情绪不稳定,时而过度乐观,时而极度悲观,决策混乱,团队内部充满了猜忌和莫名的焦躁。

“是‘零号病人’!”莉莉丝通过水晶球远程感知到那片区域的情绪乱流,肯定地说,“它没有直接攻击算法,而是污染了算法所依赖的‘源数据’!它放大了现实中弥漫的‘不信任感’,并将其扭曲后反馈给算法,导致算法‘中毒’了!”

苏杭尝试进行数据溯源:“‘情感光谱’的数据源之一,包括一个匿名的金融论坛……等等,这个论坛的流量在‘做空之夜’后暴增,但发帖内容……充满了矛盾、阴谋论和毫无逻辑的情绪宣泄!像是一个被刻意污染的‘信息沼泽’!”

“这是‘信任毒株’,”∫符号分析道,“‘零号病人’在利用现实中的信任危机,培育针对特定金融模型的‘定向变异病毒’。‘市场脉搏’公司只是第一个爆发点。”

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访客,带着浓重的黑眼圈和一身咖啡渍,找到了陆川的煎饼摊。她是“市场脉搏”公司的首席技术官,一位名叫伊芙琳·里德的年轻女性。

“陆先生……我,我不知道该找谁了……”伊芙琳的声音带着哭腔,“我们的算法……它好像‘疯’了……它甚至……甚至开始影响我们的人……再这样下去,公司就要完了……我听说,你,你们有办法对付这些……‘不干净’的东西?”

反收割联盟的业务,终于从后台走向了前台,迎来了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客户”。

诊断过程并不复杂。在伊芙琳的带领下,联盟成员进入了“市场脉搏”公司的数据中心。莉莉丝能清晰地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被扭曲的焦虑和怀疑情绪。苏杭的代码一接触到“情感光谱”算法,就遭到了强烈的、充满敌意的排斥。

赵大爷吸了吸鼻子,指着服务器机柜的一个角落:“味儿最冲的就是那儿,一股子‘疑心生暗鬼’的糊巴气。”

问题在于如何“治疗”。强行杀毒可能会损坏算法本身的核心逻辑。

“也许……我们不该把它当成病毒来杀,”陆川看着那团在服务器中躁动不安的、代表着“情感光谱”算法的数据光团,若有所思,“它只是‘病’了,因为它吸收的‘营养’(数据)有毒。我们能不能……给它‘洗个胃’,再喂点‘益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