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布罗陀海峡的浪涛裹着咸腥气,拍打着“云帆号”的船舷。了望手阿武正举着望远镜,忽然指着西北方向的海平面,声音发紧:“船长!三艘快船!没挂国旗,帆是黑的!”
船长周通心里“咯噔”一下——黑帆是海盗的标记。他刚从里斯本运了一船丝绸和瓷器,正要穿过海峡去亚历山大港,没想到在这里遇上了麻烦。去年,云朝的“顺风号”就在这片海域被抢,船沉了, crew(船员)死了七个,至今没找到尸身。
“升预警炮!”周通当机立断。炮手老王早已抱着炮管待命,听见命令,立刻往炮膛里塞了发空包弹,引线一燃,“轰”的一声巨响,炮口喷出的白烟在蓝天上扯出条柱子——这是郑伟新发明的“鸣炮预警器”,三短一长的炮声代表“遇海盗,速来援”,方圆二十里的同盟国船只都能听见。
黑帆船上的海盗显然没料到这招,愣了一下才继续逼近。他们的船比“云帆号”快,甲板上闪着刀光,为首的独眼龙举着望远镜,看见“云帆号”的货舱盖得严实,嘴角咧出狞笑——看这架势,准是满载着东方宝贝的肥船。
周通却不慌不忙,让人把“真货舱”的锁打开,露出里面码得整整齐齐的木箱。海盗船刚靠上来,他就指挥船员“慌乱”地跳海,故意把几箱“瓷器”(其实是陶土烧制的假货)撞进海里。独眼龙的手下跳上“云帆号”,一斧头劈开木箱,里面果然是“青花瓷”,顿时欢呼着往自己船上搬。
“老大!这里还有个上锁的货舱!”一个海盗踹着船尾的舱门,那是周通故意露出来的“破绽”。独眼龙亲自上前,用撬棍撬开锁,里面竟堆着半舱石头,气得他一脚踹翻木箱,“妈的!中了圈套!”
就在这时,东南方向传来熟悉的炮声——三短一长,接着是回应的两短两长。周通在海里扑腾着,看见同盟国的荷兰舰队正全速赶来,旗舰的炮口已经对准了海盗船。
“撤!”独眼龙知道不妙,指挥手下开船就跑。荷兰舰队的炮弹在他们船边炸开,激起的水柱像白色的墙,吓得海盗们魂飞魄散,连抢来的“瓷器”都扔了,仓皇逃进迷雾里。
这出“空城计”,正是郑和应对海盗的新招。自从环球贸易协定签订后,海盗更眼馋了——东方的丝绸、欧洲的白银,随便抢一艘就能快活好几年。郑伟让人在所有商船上装了两样东西:鸣炮预警器和假货舱。
预警器的炮声有讲究:一短一长是“需要补给”,两短两长是“收到求救,正在赶来”,三短一长专指“遇海盗”。同盟国的船只要听见,不管是云朝的、荷兰的还是法国的,都得往炮声方向赶,谁要是装聋作哑,下次自己遇袭就别想有人救。
假货舱更是巧妙。商船上有三个货舱,表面看都一样,其实只有中间的是真的,藏着值钱的货物,还装了暗锁和防水隔板;两边的货舱故意做得容易撬开,里面要么堆石头,要么放些不值钱的粗布、陶碗,甚至还有用颜料染过的木头,乍一看像金条。
“得让海盗觉得‘有便宜可占’,他们才不会下死手毁船。”郑伟在里斯本的防御会议上说,手里转着个假金条——外面包着铜皮,里面是铅块,“等他们抢了假货跑了,咱们的舰队再追,既能保住货,又能收拾他们。”
试了几次,效果出奇的好。有次西班牙商船“圣玛利亚号”遇袭,鸣炮后,附近的云朝“云鲲号”和法国“鸢尾号”同时赶来,三艘船把海盗船夹在中间,打得他们哭爹喊娘,连船带赃物都被缴获,海盗头目被吊死在直布罗陀的灯塔上,成了活警示。
海盗们也学精了,开始试探。有伙英国海盗假装商船靠近,想混上云朝的船,却被船员识破——他们的“货物”里藏着刀,说话带着加勒比海的口音,根本不是正经商人。周通故意打开假货舱,让他们“抢”了几箱粗布,等他们开船走远,一炮打在他们船尾,吓得他们再不敢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