绸缎庄掌柜的铺子第一天就卖了五匹布,其中三匹是断云寨产的细布:“进价低,卖得快,下个月就算收租金,也有的赚!”
最热闹的是断云寨的批发部。周边村镇的小商贩挤在柜台前,抢着要货:“给我来十匹粗布!”“我要二十个玻璃碗!”“火枪零件还有吗?给我留一套!”伙计们忙得满头大汗,账房先生的算盘打得噼啪响。
曹聪来查账时,看着批发部的流水直咋舌:“开业三天,光细布就卖了三百匹,玻璃器卖了两百套,比杂货铺一个月的进项还多!”
“这才刚开始。”曹林站在集市的过街楼上,看着人都会来,到时候不仅卖咱们的货,还能收他们的税,集市就能养活着咱们大半个寨。”
他让人在集市中心盖了座“公平秤”亭,放着标准的秤砣和尺子,商户和顾客有纠纷,就去那里评理。又设了个“汇兑处”,商人可以把银子换成断云寨的“票号”,拿着票子在寨里任何地方都能当银子用,省去了携带重金的麻烦。
一个月后,王二柱统计商户数量,竟有三百多家入驻,远超当初的预期。他找到曹林,递上租金账本:“大当家,第二个月开始收租,按一间铺子每月二两银子算,光租金就能收二百四十多两,还不算管理费和税。”
“商户们没意见?”
“哪能有意见?”王二柱笑得合不拢嘴,“他们赚的比租金多十倍!有个卖茶叶的,这一个月就赚了五十两,说要把老家的铺子都搬来。”
夕阳下,聚宝市的灯笼一盏盏亮起,照亮了铺着水泥的街道,也照亮了商户们忙碌的身影。巡逻的士兵换岗了,脚步踏在水泥地上,发出沉稳的声响;戏台还在唱,唱腔顺着晚风飘远,混着各种叫卖声,像一首热闹的市井歌谣。
曹林走在集市里,看着绸缎庄的伙计在盘点货物,药铺的掌柜在给病人抓药,孩子们举着糖葫芦在人群里穿梭,心里涌起一股踏实的暖意。他知道,这集市不仅是买卖东西的地方,更是断云寨与周边村镇连接的纽带——用生意代替刀枪,用互通有无代替壁垒,才能让这片土地真正安稳下来。
“在最东头三层楼的客栈要赶快收拾出来,圈上院墙,也能给商人们更多的方便。”
“下个月,把说书先生请来,再开个茶馆。”曹林对王二柱说,“让商人们累了有地方歇脚,也让他们多听听断云寨的规矩。”
王二柱连连点头。远处的水泥路上,又有几辆马车驶来,车帘上印着陌生的商号,显然是闻着消息来的新商人。
这条路,修对了。这个集市,也开对了。曹林望着越来越热闹的聚宝市,仿佛看到了断云寨更长远的未来——不再是孤立的山寨,而是这片土地上的经济中心,用繁荣和秩序,赢得比刀枪更稳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