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精装聚义楼(2 / 2)

“大当家,您咋想到这些的?”王铁柱站在脚手架上,手里举着瓷砖,“以前在州府见过大官的房子,也没这么讲究啊。”

“讲究才活得舒坦。”曹林仰头喊道,“不光要好看,还要实用——瓷砖不怕雨淋,脏了用水一冲就干净,比刷石灰省事多了。”

陶匠们的活儿越来越细。除了陶管、地砖、瓷砖,他们还烧了饭碗、菜碟、水缸,甚至还有妇人用的梳妆盒,样式简单却结实耐用,杂货铺里摆上这些陶器,立刻被寨里人抢着买,连清溪镇的商户都跑来进货。

“再烧些瓷器试试。”曹林给陶匠们提了新要求,“用细瓷土,烧出来要白要透,能当镜子照的那种。聚义楼的接待室里,摆上瓷瓶、瓷碗,显得体面。”

陶匠们从没烧过细瓷,却被曹林画的图纸勾动了心思——图纸上的青花瓷瓶,瓶身绘着山水,看着比他们以前烧的粗陶雅致百倍。几个老师傅凑在一起琢磨釉料配方,窑火日夜不熄,连吃饭都在窑边扒两口。

这天,曹林正在聚义楼的办公室里看图纸,王铁柱兴冲冲地跑进来:“大当家,坐便器装好了!您快去瞧瞧!”

办公室的角落里,一个白瓷坐便器嵌在地上,旁边接了根细陶管,直通楼外的化粪池,水箱挂在墙上,按一下机关,清水“哗啦”一声冲得干干净净。曹林试了试,果然比茅厕干净方便,忍不住笑了:“这下开会再也不用跑老远如厕了。”

楼外,瓷砖已经贴到了三楼,青灰色的墙面在阳光下泛着光,和玻璃窗户相映成趣,路过的人都忍不住停下脚步多看几眼。有个从州府来的行商,看到聚义楼的模样,惊得半天说不出话:“这……这真是山寨?比我们州府的衙门还气派!”

曹林站在顶楼的露台上,望着远处的化粪池——那里虽然不起眼,却在默默积攒着肥力,等着开春滋养荒地;看着蓄水池里游弋的鱼群,看着陶窑里冒出的青烟,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

这些看似琐碎的“精细活”,才是支撑断云寨长远发展的根基。有了干净的排污系统,寨子就少了疫病;有了充足的肥料,粮食就有了增产的指望;有了瓷砖、瓷器,生活就多了几分体面,人心也就更稳了。

“等瓷器烧出来,送一套给刘知府。”曹林对身边的青禾说,“让他瞧瞧,断云寨不仅能打能杀,还能烧出比州府官窑还好的细瓷。”

夕阳西下,聚义楼的影子拉得很长,瓷砖墙面反射着最后一缕金光。陶窑的烟、化粪池的肥、蓄水池的鱼、聚义楼的瓷,这些看似不相干的东西,在曹林的规划里拧成了一股绳,牵着断云寨往更干净、更体面、更有奔头的日子里走。

他知道,这还不够。将来还要烧出更好的瓷器卖往远方,要用化粪池的肥料种出高产的庄稼,要让每个家庭都用上干净的陶管和坐便器。乱世里的安稳,从来不是靠刀枪拼出来的,更是靠这些藏在烟火气里的智慧和耐心,一点点熬出来、建起来的。

晚风拂过,带着陶窑的烟火气和远处稻田的清香。曹林深吸一口气,觉得这味道比任何香料都让人踏实——这是属于断云寨的味道,是奋斗的味道,是希望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