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军方将领也附和道:“阴神鬼差的手段您又不是不知道,拆神庙就是跟他们作对,咱们现在根本惹不起啊!”
还有人劝道:“军队没了可以再招,要是跟神君闹僵,咱们连立足之地都没了,不如先服软,从长计议。”
光头喘着粗气,听着众人的劝说,渐渐冷静下来。
可心中的憋屈实在难消,他眼珠一转,叫来心腹布雷先生,咬牙道:“你去安排一下,在报纸上控诉陆昭云。
就说他擅自整编国防力量,是自断手脚,置中原安危于不顾!
政府没了军队,如何清除匪患、抵御外敌?让百姓都看看,他这是在破坏中原的根基!
作为他的校长,作为国家的领袖,我相信大家是愿意支持我的,用舆论引导,优势在我!”
布雷先生领命而去,很快,金陵方面控制的报纸便刊登出一篇篇声泪俱下的控诉文章,字里行间都在指责沈默 “滥用神力、削弱国防”。
可他们没想到,沈默麾下的精英早已做好准备。
《淞沪民声报》率先发声,将整编时审讯出的军官罪行公之于众:克扣的军饷数额、欺压百姓的具体案例、甚至还有与列强勾结的证据,一桩桩、一件件,看得百姓怒火中烧。
“中原的军队,本该是保护百姓的盾,不是某些人争权夺利的刀!”《淞沪民声报》的社论掷地有声,“如今列强联军已被歼灭,短时间内无外敌之虞,何须保留百万冗余军队?不如将军费投入民生,让百姓有地种、有饭吃、有学上,这才是真正的‘稳固根基’!”
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报刊纷纷跟进,转载军官罪行,声援《淞沪民声报》的观点。
那些此前因军队整编损失惨重的军阀们,虽心有不甘,却也深知沈默的手段,只能隔岸观火,偶尔发几句 “民生为重” 的感慨,暗地里却赶紧整顿地方民政,生怕因 “业力过重” 被清算。
没了百姓支持,又得不到其他军阀响应,金陵方面的控诉很快便成了笑柄。
光头看着报纸上的舆论一边倒,只能咽下这口气,下令重新征兵,可新招的士兵大多是拉壮丁得来的,战斗力远不如之前的精锐。
而金陵政府中央控制区内,高官们依旧我行我素,贪腐享乐,对百姓的民生疾苦置之不理,与新辖区的火热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此时的新辖区,正迎来一场规模空前的移民大潮。
沈默一声令下,中原各地的无地百姓、破产农民,纷纷收拾行囊,涌向移民登记点。
短短数月,便有一亿三千万百姓离开中原原有区域,前往新辖区定居。
7000 万人去往辽东之外从红罗刹手里收回的土地、三韩与脚盆岛域,在肥沃的黑土地上开垦农田;
2000 万人奔赴西域,在沙漠边缘种下防护林,建设新的城镇;
4000 万人乘船南下,前往南洋、天竺与澳洲,开发橡胶园、矿山与港口。
整个中原只剩下了两亿八千万人,重新回到了地广人稀的年代。
海上,无数运输船南来北往,船舷上挤满了满怀希望的移民,孩子们趴在栏杆上,好奇地望着远方的海岸线;
港口内,搬运工们忙着装卸物资,粮食、种子、农具堆满了码头;
陆地上,移民队伍沿着新修的公路缓缓前行,阴神们在空中护送,时不时降下甘霖,滋润干涸的土地。
与此同时,南洋与天竺的壮年土着也被分批运往西北与东北。
在阴神与军队的管控下,他们推着独轮车、扛着铁锹,参与到铁路、公路、桥梁的建设中。
阳光下,一条条铁轨向荒原延伸,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学校里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整个新辖区都洋溢着蓬勃的生机。
沈默站在交趾神域的山顶,望着远方移民队伍扬起的尘土,心中满是感慨。
他知道,这场移民大潮,不仅是为了开发新土地,更是为了让中原文化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生根发芽。
他带着微笑与期盼,朗声让秘书李雪下去传达命令:”通知整个辖区,就说本神要求的,要多子多福,鼓励大家生育,咱们需要足够的人口才能占据这些肥沃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