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民国:从沪上开始成神 > 第112章 科学、文化阵线同时发力,舆论鏖战

第112章 科学、文化阵线同时发力,舆论鏖战(1 / 2)

清晨的淞沪还裹着薄雾,河南北路的报摊前已排起长队。

报童们挎着帆布包,踩着石板路一路小跑,清脆的吆喝声穿透晨雾:“卖报卖报!《淞沪民声报》出新刊啦!《科幻世界》《科学世界》《燎原》全出炉,一文钱一份,先到先得!”

帆布包里的报纸还带着印刷厂的余温,头版标题用加粗的宋体印着 “神君慈悲启民智,文化科学两开花”。

学世界》解生活难题,《中原科学》载学术论文,《燎原》论世道人心,连订阅方式都写得清清楚楚 —— 可到报摊、可寄信到报社、可找神佑帮据点代订、可到书店购买。

消息像长了翅膀,半天就传遍淞沪。各方势力的探子第一时间抢下报纸,送到主子手里。

约翰国领事馆的武官捏着《中原科学》,翻到 “机械原理” 那一页时,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金陵来的密使看着《燎原》里 “批判买办思想” 的文章,手指越攥越紧。

脚盆国情报处的人则对着《科幻世界》里 “中原飞艇渡洋” 的插画,眉头皱成了疙瘩。

普通百姓的反应却截然相反。

药水弄的张大妈给孙子订了《儿童故事会》,翻到 “神佑帮护百姓” 的插画时,笑得合不拢嘴。

黄包车夫老李凑钱订了《科学世界》,指着 “怎么修自行车” 的图解,跟工友们说:“以后车子坏了,咱自己就能修,不用再看洋人的脸色!”

连租界里的华人教员,都悄悄托人订了《中原科学》,对着里面的数学公式反复演算 —— 那是他们在洋学堂里都没学过的深度内容。

短短三天,新刊就卖脱了销。

普通家庭给孩子订阅《儿童故事会》、《中原少年》、《科幻世界》、《科学世界》,有工科背景的技术人员、工程师们订阅《中原科学》

文化界订阅《燎原》等文学期刊,商界订阅《中原实业》。

当杂志落到各方手里时,彻底的震惊了各方。

工科相关背景的技术员、工程师们看着机械化工等各自行业的中文内容,如同找到了老师一样。

这次拘魂各列强罪魂,顺手缴获了一大批各行业机械设备和技术手册,相关技术难点,都被沈默的淞沪工业大学和各专门学校的师生们翻译过来,给写到论文里去了。

沪江机械厂的王师傅捧着《中原科学?机械版》,看到里面翻译的 “蒸汽机原理及维修”,当场红了眼 —— 这手册是他找洋人要了三年都没要到的宝贝,如今竟白纸黑字印在中文刊物上。

淞沪兵工厂的工程师们则聚在车间里,对着 “枪械设计原理” 争论不休,有人激动地说:“咱要是早有这些,哪用再买洋人的枪!”

他们中有人连夜写信给外地的同行,有人托人打听淞沪工业大学的招生信息,还有人直接找到神佑帮,说想捐钱支持刊物出版 。

这些曾被洋人垄断技术的技术员,终于在中文刊物里找到了归属感。

可文化界却炸开了锅。

《申报》的主笔在专栏里写 “《燎原》的人民史观太过激进,恐乱人心”。

而沪江大学的教授们则在《淞沪民声报》上反驳 “正是因为太久没人替百姓说话,才需要《燎原》这样的刊物”。

租界里的文人说 “中文太落后,无法表达科学理论”,而觉醒丹心的师生们则用《中原科学》里的论文回应 ,除了数学符号到化学方程式,每一个术语都用中文精准定义,丝毫不比外文逊色。

淞沪及周边一些骗子看到《科学世界》里的科普之后,彻底疯了,只是对于沈默的存在,他们敢怒不敢言,躲在自己的角落摔打着东西,“可恨,热油捞铜钱,地底长佛像,半夜鬼叫门等手段都被公开了,我们以后吃什么?他一个神,为什么要断我们的财路?”

列强领事馆的反应则激烈得多。

且不说《淞沪民声报》每天都在扒他们底裤,这新来的《燎原》从文化上攻击他们,有拒绝融入文明世界的趋势。

而《科学世界》、《中原科学》则是在断他们的根。

这让他们该如何能接受啊?

真让这两套期刊将西方所有科学理论公开了,并且全是用中文表达,那么他们以后再也没办法控制中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