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知义半是“劝说”半是隐含威逼的巧妙操纵下,孟家最后的抵抗意志彻底瓦解,如同待宰的羔羊,开始了悲惨的自我肢解。
布庄里仅存的、孟玉楼耗费心血从江南采买来的高档苏杭绸缎、精细棉布,被孟知义以“急售变现”为名,远低于市价,甚至半卖半送地抛售一空。
城外祖传的、赖以收租度日的几亩薄田被迅速低价变卖。
最后,连承载着孟家几代人记忆与荣光、位于县城繁华地段的布庄铺面本身,也被迫抵押给了放印子钱的钱庄,换来了几锭冰冷的,沾满家族血泪的银子。
当孟知义捧着那勉强凑足的、几乎吸干了孟家骨髓的巨额赔款,志得意满地送往杨家时,孟家布庄——
这个孟玉楼耗尽心血、苦苦支撑、试图复兴的家族产业,已彻底被掏空、榨干。
曾经人来人往的铺面大门紧闭,上门板落满了灰尘,门可罗雀,只剩下一个徒有其表的空壳和如山般的沉重债务。
孟安守着空荡荡、冰冷死寂的家,守着昏迷不醒、药石罔效、随时可能咽气的母亲,眼中再无半分少年人的朝气与光彩,只剩下死寂般的灰暗和无边的茫然,以及对姐姐孟玉楼能否归来、何时归来的最后一丝渺茫期盼。
却说那杨宗锡,得了孟家倾家荡产、砸锅卖铁才凑出的巨额赔款,又听闻孟家彻底垮台、武松在县衙大牢里被“重点关照”吃了不少苦头,顿时觉得浑身骨头都轻了三两,连呼吸都顺畅了许多。
他身上的伤痛在名贵药材和得意心情的双重作用下,似乎也减轻了不少,只剩下人财两得的美事尚未圆满。
虽然他娘杨张氏极力反对婚事,但他自信凭自己的手段和姑父的权势,迟早能搞定。
过了三日,他打探到母亲杨张氏与姑母韩杨氏相约要去城外大庙烧香拜佛,名为“祛除孟家带来的晦气”,便按捺不住蠢动的心思,觉得时机正好。
他急不可耐地叫上此次事件的“大功臣”孟知义和惯会溜须拍马、凑趣帮闲的应伯爵,一行三人,大摇大摆地直奔清河县最负盛名的销金窟——“藏春阁”而去,美其名曰“去去晦气,压压惊”!
藏春阁最奢华的“牡丹厅”内,暖香扑鼻,莺歌燕舞,酒气与脂粉气混合着熏人的热浪,弥漫在雕梁画栋之间。
杨宗锡占据了主位,左拥右抱着两个姿色上乘、衣衫半解的粉头,享受着她们极尽谄媚的喂酒、布菜。
面前的红木嵌螺钿大圆桌上堆满了山珍海味,珍馐美馔,手中的夜光杯里斟满了琥珀色的陈年佳酿。
孟知义在一旁点头哈腰,如同摇尾乞怜的哈巴狗,不断起身敬酒,谀词潮涌。
“衙内洪福齐天!吉人自有天相!那武松再是勇猛,不过一介莽夫,空有匹夫之勇,如今还不是被踩在了脚下,在牢里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孟家那点产业,不过是给衙内您塞牙缝的零花钱!等那孟玉楼回来,嘿嘿…发现家业空空,还不是得哭着求着投入衙内您的怀抱?到时候人财两得,真是羡煞旁人啊!”
应伯爵更是舌灿莲花,把杨宗锡吹捧得天上少有,地下无双,什么“清河县第一风流人物”的马屁层出不穷,哄得杨宗锡哈哈大笑,志得意满。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杨宗锡早已喝得面红耳赤,飘飘然不知所以。
酒精和奉承话彻底冲昏了他的头脑,他拍着桌子,开始志得意满地大放厥词,声音因醉酒而含糊,却充满了恶毒的得意。
“哼!武松那杀才!莽夫!空有一身死力气,不过是个没脑子的蠢货夯货!跟头野牛似的!现在怎么样?像条死狗一样被锁在县衙大牢里!”
“老子打了招呼,听说被收拾得死去活来!哈哈!痛快!真是痛快!”
他灌下一大口烈酒,脸上泛起病态的潮红。
“还有孟家那个小崽子孟安?呸!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兔崽子!也敢跟老子龇牙?等这阵风声过去,看老子怎么慢慢炮制他!让他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至于孟玉楼那个小娘皮…”
他眼中闪烁着贪婪而淫邪的光芒,嘿嘿冷笑。
“等她回来,没了武松那个靠山,没了孟家那点破产业,成了丧家之犬,还不是得乖乖跪着爬过来,求老子收留?到时候…看老子怎么好好‘疼’她!嘿嘿嘿…”
他污言秽语,不堪入耳,引得旁边的粉头假意娇嗔,更助长了他的气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