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暗箭与磐石(1 / 2)

“风之语”项目的成功签约,如同在NERIc的南美征途上插下了一面鲜明的旗帜。消息传回国内,在能源和财经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林辰以其独特的“刚柔并济”策略,不仅拿下了资源,更树立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掠夺式开发的合作模式,赢得了不少赞誉。然而,正如林辰所预料,胜利的喜悦尚未消散,来自暗处的箭矢便已破空而至。

首先发难的,是国内。

就在林辰团队还在阿根廷处理“风之语”项目后续事宜时,一份由某内部参考刊物刊登的、未署名但措辞严厉的评论文章,被摆上了高层领导的案头。文章标题为《警惕国企海外投资中的“新式”风险》,矛头直指NERIc和林辰。

文章并未直接否定“风之语”项目本身,而是以一种看似客观理性的笔调,提出了几点“担忧”:

其一,质疑NERIc与外国私人家族成立合资公司且占小股的商业模式,认为这“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权益流失和控制权旁落”,是“为了达成交易而进行的过度让步”。

其二,抨击林辰承诺将大部分利润留在当地的做法,斥之为“慷国家之慨”,是“不负责任的利益输送”,并暗示这可能存在“隐藏的个人或小团体利益链条”。

其三,将林辰在萨尔塔高原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共建”理念,曲解为“不务正业”、“用国家资本为他人做嫁衣”,质疑其偏离了国企“保值增值”的核心目标。

这篇文章的作者显然深谙体制内的话语体系,每一句质疑都扣着“国有资产流失”和“政治责任”这两顶大帽子,其杀伤力远超之前那些泛泛而谈的财经评论。文章末尾,还“意味深长”地提及“个别领导干部在海外工作中作风独断,需要加强监督”。

几乎在同一时间,由郑守仁旧部势力影响下的某个部门,启动了对NERIc成立以来所有海外投资项目,特别是“风之语”项目的“合规性审查”。审查的理由冠冕堂皇——“确保海外投资健康有序发展,防范风险”,但其时机和针对性不言而喻。

“林董,国内的风向不太对劲。”NERIc总部坐镇的副总张为民通过加密线路紧急汇报,语气沉重,“审查组下周就要进驻集团,要求调阅所有与‘风之语’项目相关的决策记录、谈判纪要和财务文件。那篇文章也在小范围流传,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远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酒店房间里,林辰听着汇报,脸上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他走到窗边,看着这座南美都市的繁华夜景,眼神平静无波。

“知道了。”他的声音透过话筒传来,沉稳得令人心安,“配合审查,所有文件如实提供。记住,我们的一切决策,都经过集团党组集体研究和上级备案,程序上没有任何问题。‘风之语’项目的合作模式,是基于当地实际情况和长远战略利益做出的最优选择,其商业逻辑和风险管控措施都是完备的。”

他顿了顿,语气转冷:“至于那篇文章,不必公开反驳,越描越黑。把我们项目的详细评估报告、特别是关于技术投入、风险对冲以及长期回报预测的权威分析,整理成一份内部说明材料,直接呈送相关领导和监管部门。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我明白。”张为民应道,随即又有些担忧,“但是林董,这次来者不善,我担心他们会鸡蛋里挑骨头,无限放大一些细节问题……”

“清者自清。”林辰打断他,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NERIc做的是为国家谋资源、为民族争未来的事业,行得正,坐得直。只要我们自身过硬,就不怕任何审查和质疑。你稳住集团内部,告诉大家,正常工作,不必自乱阵脚。”

结束与张为民的通话,林辰沉默了片刻。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郑守仁旧部抓住“风之语”项目大做文章,其目的绝不仅仅是给他个人找麻烦,更是想借此打击NERIc的发展势头,甚至影响国家既定的能源海外战略。这是一场发生在内部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他必须反击,但不能硬碰硬。他需要更巧妙的方式,来化解这场危机。

他接通了“潜渊”的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