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的关键,在于找到那个足以撬动全局的支点。对林辰而言,这个支点,必须落在技术上。没有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所谓的能源联盟,终究是无根之萍,随时可能被国际巨头用专利大棒扼杀,或是被“凯瑟琳矿业”、“西格玛资源”之流用更低成本、更成熟的技术碾压。
张维教授的婉拒,以及其他几位顶尖专家的犹豫,像一根根冰冷的针,刺破了前期顺利推进的假象,也让林辰更清晰地看到了对手的触角伸得有多长、多深。
常规的招揽路径已经被盯死,甚至可能反过来被利用。对方能用非商业手段“规劝”矿主,自然也能用更隐蔽的方式影响甚至控制关键科研人员。
不能再按部就班了。
深夜,华夏俱乐部地下深处,一间经过特殊屏蔽处理的安全屋内。林辰面对着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上面分列着数份高度加密的人员档案。这些并非那些声名显赫、早已被各方势力牢牢盯住的学术明星,而是一些在各自细分领域有着惊人造诣,却或因性格、或因机遇、或因理念不合而暂时沉寂,甚至身处困境的“潜龙”。
“老板,筛选完毕。”一个经过变声处理、毫无感情色彩的电子音在室内响起,源自林辰麾下最为隐秘的“潜渊”小组——专门负责挖掘、评估和接触非常规人才。“符合‘颠覆性潜力’、‘现状困境’、‘可控性高’三大核心指标的目标,共七人。其中,优先级最高的是他——”
屏幕上,一份档案被放大。照片上是一个不修边幅、眼神却异常专注的年轻人,看上去不过三十出头。
顾凡。材料科学天才,曾在北美顶尖实验室从事新一代固态电池核心材料研究,因与导师理念冲突及不愿接受某些带有背景的资本控制,陷入知识产权纠纷,目前研究停滞,处境艰难,近乎被主流学界边缘化。
他的研究方向,正是突破现有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瓶颈的关键,若能成功,足以引发一场储能领域的革命。
“他的困境,正是我们的机会。”林辰目光锐利,“‘潜渊’,启动‘诺亚方舟’计划。用备用身份,给他提供一个无法拒绝的平台和绝对干净的资源。我要在三个月内,看到初步的、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数据。”
“明白。协议条款已根据其心理侧写进行优化,保证其科研自主性,同时确保成果归属。”电子音回应。
“另外,”林辰手指在另一份档案上点了点,那是一位因坚持某些“不切实际”的理论而被国内某研究机构排挤的中年研究员,研究方向是低能耗、高效率的稀有金属电解提取技术。“他,还有这几个人,同步接触。不要集中,采用不同渠道,不同方式,确保彼此隔离。”
他要的不是一棵大树,而是一片能在风暴中存活下来,并最终形成生态的种子林。
就在“潜渊”小组开始行动的同时,林辰拨通了罗蔷蔷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