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深潜
夜色如墨,开发区废弃厂区被探照灯切割成明暗交织的迷宫。表面的事态似乎暂时受控,消防队伍已大部撤离,只留下少数人员监控可能复燃的隐患点,环保部门的监测车仍在不同点位游弋,记录着空气中残留污染物的衰减数据。但真正的战斗,已从弥漫的毒雾转向更深、更暗的层面。
林辰站在指挥所巨大的电子屏前,上面分屏显示着实时的舆情热度图、城市各关键节点监控画面、以及张硕刚刚传来的,对“星辉资本”亚太代表处的初步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来自苏晓宁通过隐秘渠道传递的信息碎片,经过张硕团队的连夜拼凑,勾勒出一个模糊却令人不安的轮廓。
“星辉资本”,注册于开曼群岛,表面业务是股权投资,但其近三年的资金流向显示,它更热衷于收购全球各地存在环境遗留问题或产权纠纷的“不良资产”,尤其是涉及化工、矿业的地块。其操作模式高度一致:低价收购 -> 利用当地代理人制造混乱或掩盖问题 -> 推动规划变更或获取政策补偿 -> 高位套现或进行资本运作。
“典型的秃鹫基金。”张硕的声音透过加密通讯传来,带着一丝疲惫,“但他们这次在海州下的本钱有点大,光是汇给金湾实业的‘收购款’就超过市价三成,这不符合他们一贯的低吸原则。”
“除非他们知道这片地的价值,远不止明面上的价格。”林辰的目光落在屏幕另一角,那里是沈清秋提交的检测报告摘要,“放射性标记物”几个字被高亮显示。
地下到底有什么?值得“星辉资本”如此大动干戈,甚至不惜制造环境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来搅乱视线?
“勘探小队准备好了吗?”林辰问。
“准备好了。两名省地质局退下来的老专家,绝对可靠,还有三个我们自己的人,都配备了辐射探测和防护装备。”张硕回答,“但现在是敏感时期,督导组还在省厅盯着,大规模勘探会不会打草惊蛇?”
“不走官方渠道。”林辰断然道,“以‘评估火灾对地质结构影响,防止次生灾害’的名义,小范围、有针对性地钻探。重点区域……”他调出厂区的地下管线图和早年地质勘探记录,指向一片标注为“原三号仓库及附属区域”的地方,“这里。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建筑,基础很深,而且档案显示,建厂前这里有过一个废弃的探矿井。”
命令悄无声息地传达下去。一支精干的小队借着夜色和废墟的掩护,如同潜入深海的潜艇,开始向地底探寻真相。
与此同时,另一条战线也到了关键时刻。沈清秋面对省厅督导组的质询,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冷静与专业。
质询在市卫健委的一间小会议室进行。面对督导组官员关于“违规调动设备”、“程序瑕疵”的诘问,她没有急于辩解,而是将移动检测车的所有审批流程、设备调用记录、以及现场检测的完整数据链,以幻灯片形式清晰呈现。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十七条,在可能危及公众健康的紧急情况下,医疗机构负责人有权采取必要的临时控制措施。”沈清秋的声音平稳,如同在主持一场学术会议,“开发区火灾释放的未知化学物质,已确认导致二十七名儿童出现急性症状,病原体不明。调用移动检测车进行现场分析,是为了与时间赛跑,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这是医学伦理的要求,也是疾控工作的标准流程。”
她调出孩子们的血检报告和毒物成分分析结果:“如果没有现场的快速检测,我们无法在第一时间确定苯系物中毒,常规抗感染治疗不仅无效,还可能延误病情。请问,在座各位谁愿意为可能因此加重的后果承担责任?”
她的话逻辑严密,法理清晰,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医者底气。督导组那位负责问话的处长一时语塞。
沈清秋趁势反击,她出示了几张照片,是移动检测车在工作时,被不明人员远距离拍摄的画面。“我想请教督导组,在应急抢险的危急关头,是优先保护市民健康重要,还是纠结于某些人出于不可告人目的而刻意制造的‘程序问题’更重要?这些偷拍并恶意剪辑照片的行为,是否也应该被调查?”
她将问题巧妙地抛了回去,化被动为主动。会议室内的气氛瞬间变得微妙。
消息很快传到林辰这里。他嘴角微微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他知道,沈清秋用自己的方式,稳稳地守住了这条防线。她不是需要他庇护的藤蔓,而是能与他并肩承受风雨的木棉。
然而,危机的解除往往是另一场危机的开始。勘探小队那边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
“林市长,”带队老专家的声音透过加密设备传来,带着难以置信的震颤,“在预定钻探点下方约十五米处,发现异常空腔……辐射读数……超出背景值上百倍!初步判断,不是天然放射性物质,像是……人工放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