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默契升温与暗流信息
回到海州的林辰,仿佛一台重新校准过的精密仪器,以更高的效率和更坚定的意志投入工作。省城的肯定与支持,如同给他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而暗处敌人愈发狠辣的手段,则让他更加警醒和果决。
北苑片区改造项目周例会制度迅速恢复,林辰亲自主持,雷厉风行地解决了几个因他短暂“回避”而停滞的关键节点。与“长青实业”的合作谈判也加快推进,对方在感受到林辰地位的稳固和海州市政府的高效后,合作意愿明显增强。
教育均衡改革试点启动仪式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尽管仍有来自既得利益群体的微弱杂音,但在市委主要领导的明确支持和林辰的强势推动下,已无人敢公开阻挠。
一切都似乎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林辰清楚,这平静的水面之下,陈海洋绝不会坐以待毙。他在等待,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发出致命一击。而林辰,同样在等待,等待张硕和黑子那边能找到更确凿的证据,也等待省城那股力量能带来更实质性的支持。
在这段高度紧张的日子里,与苏晓宁的联系,成了林辰繁忙公务中一抹亮色,或者说,一个重要的信息窗口和信息补充渠道。
起初,只是工作邮件往来。苏晓宁会将她看到的、认为对海州有参考价值的政策动态、兄弟省市的经验做法,甚至是一些内部研讨的观点摘要,分享给林辰。她的视角宏观,信息筛选能力极强,提供的东西往往能切中林辰正在思考的问题要害。
林辰也会将海州推进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难题,以探讨的口吻与苏晓宁交流。苏晓宁的回复总是及时而富有见地,她能从全省乃至更广阔的层面分析问题,提出颇具建设性的思路,常常能给林辰带来启发。
这种纯粹工作层面的交流,高效而务实,两人都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分寸感。
但不知从何时起,交流的频道开始出现一些微妙的偏移。
有时,在邮件正文讨论完正事后,苏晓宁会看似随意地附上一句:“海州近来多雨,林市长注意添衣。”或者,“看到一篇关于用古法学缓解疲劳的文章,觉得或许对经常熬夜的林市长有用,附后。”
林辰最初只是礼貌性地回复“谢谢关心”,但几次之后,他也会在回复工作邮件时,顺带问一句:“省城近日雾霾似乎有些重,苏主任也请注意防护。”
语言的温度,在字里行间悄然提升。
后来,交流的媒介从邮件扩展到了加密的即时通讯软件。时间也不再局限于工作时间,偶尔会在深夜,林辰批阅完文件感到疲惫时,或苏晓宁加班结束略显孤寂时,对话框会亮起。
聊的内容,依然以工作为主,但会夹杂一些对时事热点的看法,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感慨。林辰发现,苏晓宁不仅专业能力出众,学识也极为渊博,对历史、经济乃至艺术都有独到的见解,言辞间透着成熟女性的睿智与通透。
而苏晓宁也渐渐察觉到,林辰沉稳持重的外表下,藏着极为敏锐的洞察力和一种深沉的理想主义情怀。他对于基层民众疾苦的真切关怀,对于权力责任的清醒认知,都让她心生敬佩,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怜惜——她深知,在当下的环境中,像他这样想做事、敢做事的官员,往往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风险。
一种超越工作伙伴的欣赏与默契,在无声的交流中悄然滋生。
这天晚上,林辰刚刚与张硕通完电话。失联兄弟的后事已经妥善处理,抚恤金也通过隐秘渠道送到了家属手中,但追查凶手的事情依然进展缓慢,对方显然极其专业,抹去了一切痕迹。心情有些沉重的林辰,下意识地点开了与苏晓宁的对话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