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风暴眼(2 / 2)

他拨通了张硕的电话,只说了简短的一句:“按最坏情况准备,查源头,但要绝对安静。”

“明白。”张硕的回答更是简洁有力。

挂了电话,林辰靠在椅背上,闭上双眼,大脑却在高速运转。陈海洋是幕后推手,这点几乎可以肯定。但他动用省纪委的关系,仅仅是为了扳倒自己,为他的大项目扫清障碍吗?还是说,这背后牵扯到更上层、更复杂的博弈?郑副主任与陈家的那层“拐弯抹角的关系”,是关键所在。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办公室里的座钟发出规律的滴答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这一夜,对海州许多人来说,注定是个不眠之夜。

第二天,林辰“配合调查”的消息已经传遍整个海州官场。各种猜测和流言甚嚣尘上。有人扼腕叹息,有人幸灾乐祸,更多的人则在观望。

林辰按照要求,待在指定的招待所房间内,配合调查组的谈话。郑副主任亲自和他谈了几次,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北苑片区核心地块的出让对象选择过程,是否存在内定?补偿标准的制定,是否有个别户超标获取利益?与“长青实业”接触初期,是否有超出正常商务礼仪的往来?

问题都很尖锐,直指可能存在的利益输送和滥用职权。林辰的回答条理清晰,援引政策文件、会议纪要,将每一个决策环节都还原在阳光下。他态度诚恳,不推诿,不狡辩,但也寸步不让地扞卫着决策的正当性和程序的合法性。

调查组的人也频繁出入市政府相关局办,调阅档案,约谈经办人员。气氛紧张而压抑。

第三天下午,张硕那边终于传来了一个关键信息。消息来源隐秘且冒险,但指向明确:那封所谓的“实名举报信”,署名者是北苑片区一个早已搬迁离开的原住户,但经核实,此人长期卧病在床,神志不清,根本不可能撰写如此逻辑严密、直击要害的举报材料。举报信是冒名的!

与此同时,黑子通过他那张看不见的地下网络,捕捉到一丝若有若无的线索:就在省纪委调查组下来前夕,陈海洋的秘书,曾与一个注册信息模糊的文化咨询公司负责人有过秘密接触,而那家公司的注册地址,与郑副主任一位远房亲戚的住址,在同一个小区。

线索零碎,却像黑夜中的萤火,照亮了某个方向。

也就在这天晚上,李正市长顶着压力,主持召开了一个小范围的会议,讨论北苑项目因林辰“回避”而出现的停滞问题。会议上,陈海洋的人趁机发难,提出鉴于当前情况,北苑项目应重新评估,甚至可以考虑调整规划,将部分资源倾斜到“更具发展潜力”的新区去。

李正市长态度暧昧,没有明确支持,但也没有坚决反对。

风暴眼中,林辰看似被困在原地,被动承受着一切。但他知道,对手已经出尽了牌,而他的反击,才刚刚开始。冒名举报,关联交易……这些蛛丝马迹,正在悄然编织成一张反向笼罩过去的网。

他在招待所的房间里,摊开稿纸,开始梳理时间线,将举报信内容、关键节点、相关人物一一列出。灯光下,他的眼神锐利而冷静。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个人清白的保卫战,更是一场关于海州未来走向的争夺战。他不能输,也输不起。

夜深了,他站在窗前,望着远处市委市政府大楼依稀的轮廓。那里面,有人正在为他的“倒下”而弹冠相庆,也有人正在为这座城市的命运而忧心忡忡。

他拿起手机,给沈清秋发了一条报平安的短信,只有三个字:“我没事。”

然后,他关掉手机,重新坐回桌前。风暴正烈,但他这个风暴眼,必须保持绝对的清醒和镇定。真正的较量,现在才真正进入高潮。

(本章完)